西周的周宣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小弟弟叫姬友,他非常喜爱这个弟弟,就在距都城较近的械林(今陕西西华县之东),建立了一个诸侯国,叫郑国,封姬友为国君,号为桓公。开国之君郑桓公勤政爱民,深得国人的爱戴,备受周天子的信任与重用。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被任命为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周朝教化。郑桓公进入朝廷,仍保持勤政爱民的品德,而且更为廉洁奉公,为西周治国安邦费尽心思。可惜臣子的忠君爱国并没有改变西周日落西山的衰败局面。此时的周幽王宠信褒姒,重用小人,王室矛盾激化;同时西戎蠢蠢欲动,威胁着西周王朝。内忧外患,使朝廷上下,人心慌乱。郑桓公为社稷忧心如焚,更为自己郑国的前途忧虑重重。于是,他向太史官请教自保之计。太史说:“洛邑之东,黄河、济水之南,土地富饶,交通便利,是居住的好地方。”但是,这块地方属于虢国和邻国的领地。太史又分析说“虢国和邻国的国君,贪心财物,利欲熏心,民怨渐起。如果提出在那里居住,公身为王室重臣,声名远扬,必然不会被拒之。”郑桓公听了太史的分析,觉得有理。但他没有硬要强取,而是投虢、邻两个国君贪心之所好,送去美女、珠宝等许多财物。两国之君一下得到王室大臣司徒的许多财物,不敢慢怠,立即让出两个邑,给了郑国。郑桓公马上把妻子、儿女,以及许多百姓安顿到那里,并运去许多财物。郑桓公安排好后退之路后,已到了周幽王九年,此时大周江山已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