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品是目前世界上西夏文文献的三大藏家之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1-4册)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全部出版。至此,除即将开始的《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佛教文献》部分外,俄、英、中这世界三大西夏文献藏家的藏品、传世九成以上的西夏文献都已经公之于世,结束了西夏学研究缺少原始文献资料的历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从发现到整理研究具有传奇般的经历。早在1917年(或传1919年),宁夏灵武县修葺城墙时掘得5个瓦罐,内有许多西夏文写本和刻本经典,以后辗转送抵官署,间有流失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十多卷。到1929年由当时北平图书馆收购,粗略统计为17种99卷。1930年周叔迦首先对此藏品进行编目,凭借着对佛教文献的深厚功力,由“初亦不识西夏文字”,到“逐字比文,梳篇栉目”。1957年苏联政府捐赠给当时北京图书馆《大般若波罗蜜多经》21卷。以后北京图书馆又陆续收购入藏数卷。 该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首先是内容丰富多彩,远远超越了一般佛教范畴。其中有中国唯一存世的帝王译经图,有孤本西夏文文献《经律异相》、《悲华经》等。其次是版本形式多样。其中《华严经》为传世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成为目前判断早期木活字印本的主要标本。此外,还弥补了西夏和西夏后的资料空缺。灵武出土文献的刊刻或印行年代,大约在元明之际,比俄、英藏品西夏—元的年代略晚,正好反映了元代以后对于西夏文化的传承和政策环境,以及西夏遗民的生活状态。这些材料和俄、英藏品不是同一来源,也正好可以从不同地理位置发现印证一些重要问题。 此前,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十多年之努力,先后同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合作完成了《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和西夏文世俗文献的大部分1—11册,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合作完成了《英藏黑水城文献》的1—4册。这次出版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与《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统一版式和标准,分四册出版。同时,对每一文献进行比定考证,释读了不少楷书和草书文献,获取了新的研究成果;每册前都发表了主要文献的彩色图片。在最后一册附录中还编写了《叙录》《分类目录》《编号对照表》和《编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