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绍原,(1898-1983)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和比较宗教学家,祖籍安徽旌德,1898年农历正月二十日生于北京。他聪颖好学,博闻强记。青年时期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预科,不久即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求学,后因病回国。191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旁听生。1920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比较宗教学,1922年在该校毕业后又在意林诺大学研究院哲学专业学习一年。1923年会国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当时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容肇祖先生曾听过他的哲学课。 1927年应鲁迅之邀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院英吉利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兼任国文系课程。1927年“4·12”大屠杀后离穗去杭州,靠卖文度日。以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北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上海中法孔德研究所、河南大学、西北大学等处任教、编纂或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山西大学英语系教授、中国科学出版社编审、商务印书馆编审等。1979年被聘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1983年被聘为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他一生追求进步。“五四”运动时,他正在北京大学学习,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积极投入了这一爱国运动,参加了游行队伍,是冲入卖国贼曹汝林住宅、火烧赵家楼被反动政府逮捕入狱者之一。与鲁迅等发起了《语丝》杂志。抗战时不忍离国他去,不任伪职,过着清贫的生活。抗战胜利后,参加1946年的地下党组织的反对选举为国大代表的中山公园音乐堂大会,并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拼死争自由》的文章。商务印书馆起草之《悼词》中说:“江先生在解放前国家民族遭受严重危难时期,追求真理,不畏强暴,表现了民主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民族气节;解放后,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对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信心。”这种政治思想上的追求,表现在学术研究上,就是他的创新和开拓精神。他是1927年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的主席(据1927年北京大学引《国立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概略》)。1927年到中山大学后开设了《迷信研究》课。他是30年代杭州民俗学会的发起者之一。1930年在北京大学开始《礼俗迷信之研究》课和《宗教史》课。1920年,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乔答摩底死》,他摒弃那种迷信者的研究佛书法,其“宗旨是要用《遗教经》来做佛学研究的一例。他希望有人能用这种分析、批评、考据的方法来研究佛家书籍。”(胡适《序》)1928年3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他的《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它是由1927年发表之《礼部文件之九:发须爪》一文扩展而成,是更精美的著作,“他说明了古今关于发须爪的迷信的原因及人们如何的对付,这本书在中国迷信研究专书中毫不勉强的说是一部最早最完备的。” 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他从古籍中对我国古代旅行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他对于宗教、迷信的研究,不是单纯的为了研究而研究,更不是钻进去做研究对象的奴隶,而是有着明确的位社会进步服务的功利目的。正如周作人在《发须爪·序》中说:“绍原的研究于阐明好些中国礼教之迷信的起源,有益于学术以外,还能给予青年一种重大的暗示,养成明白的头脑,以反抗现代的复古的反动,有更为实际的功用。其《实生论大旨》(1923年亚东图书馆版)、《宗教的出生与长成》(1926年商务印书馆版)、《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1923年中华书局版)等译著,也有他的独特之处。不管是撰著还是译著,他都尽量搜集有关材料附于书后,使读者更加全面地对书之内容的理解。1927年,他在广州中山大学开设了“一个从没人敢讲的《迷信研究》一课,编了一百多篇的《迷信研究》讲义,十八年秋天又在北京大学开辟了《礼俗迷信研究》一课,根据《迷信研究》又增加了许多材料,改为《礼俗迷信研究》讲义。”(叶德均《中国民俗学会研究的过去及现在》)他还在《北大日刊》、《语丝》、《鞭策周刊》(多以“不失”为笔名)、《贡献》、《京报副刊》、《科学月刊》、《东方杂志》、杭州《民俗调查》等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卓有见地的研究文章;五百多则“小品”,是民俗学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他精通英语,除翻译有关英文学术著作外,还用英语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还从俄文本翻译出版了《印度民间故事》(195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晚年致力于《周易》和文物考古的研究。他是我国民俗学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并且在我国民俗学理论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卓越的贡献。这部书信手迹就是[文革]十年动乱的劫后残余,其中包括鲁迅、周作人、蔡元培、俞平伯、钱玄同、胡適、郭沫若、胡乔木等二十位致江绍原的亲笔信共一百五十九封,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本书所收书信的排列除将鲁迅手札列余首位外,各位之信均按撰写日期的先后为序,并对每信略加介绍,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