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 出长外交顧維鈞在華盛頓會議結束後回國時,正是軍閥割據稱雄的年代。這時期國内政潮汹涌,内閣不穩,更替頻繁。每當组建新的内閣,外交總長總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角色。民初以來,由于對專業化的强調,外交總長的人選大都具有外交官的經歷。而在各派政治勢力相争不下時,没有什麽派系色彩的外交官更成為各派都可以接受的人物。外交官由此在國内政治中獲得了一種特殊地位。而這也與當時中外間的不平等關係密切相關。軍閥和政客都看重外交官,是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外交官都得到列强的認可,由他們出長外交甚而組閤,整個政府更易得到列强的支持,而這在當時動蕩的政局中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顧維鈞這批外交官在辦外交的過程中,確也獲得列强的信任,使列强更願意看到由這些人執掌北京政府的外交部乃至内閣。當時國會在討論外交總長的人選時,多數議員提出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無政黨色彩者;二、素有外交經驗者;三、能得友邦滿意者。這可說反映了大多數政界人士的看法。而具備這些條件的就是像顧維鈞這樣的職業外交官。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充分展現了外交才華的顧維鈞,回國不久就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國内政壇。1922年8月,王寵惠出面組閤,請顧維鈞擔任外交總長。此時距民國成立纔10年,但因政局多變,顧維鈞已是民國政府的第10位外交總長了。從這時起至1928年張作霖政權崩潰前的6年時間裏,内閣如走馬燈似地更换,除了在1925年至1926年初有一年多的時間以及其他幾次短暫的間斷外,顧維鈞在7届内閣中出任外交總長,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北京政府最後幾年的外交事務.在這一時期,除顧維鈞外,擔任過外交總長的顏惠慶、王正廷與顧維鈞一樣也都是美國名校的畢業生,這標志着一個留美學生群體已在民國外交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