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学的求学时代虽然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潘懋元仍然设法接受完整的教育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他的努力源于他对学习的向往,源自于父母的支持,源自于兄长的影响。另外,他还有很强的自学和自立能力。尤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在战争年代仍然坚持完成了中学学业。在抗日战争期间,潘懋元究竟是如何完成他的高等教育的呢?1940年,虽然国共两党进行了合作,但摩擦时有发生。这对20岁的潘懋元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他那时积极参与宣传反对国民党的活动。一天,他的上级 一名共产党的领导,建议他为了安全起见应该暂时离开广东。潘懋元认为,这个决定恰恰为他提供了一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在战争年代,许多学校担心日本人的袭击都被迫迁走了。潘懋元很难决定到哪所学校就读。可以去中山大学,但它也迁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厦门大学迁到了福建和江西省交界的地方,离得不是很远。潘懋元和他的朋友们决定一起去报考厦门大学。他们从广东步行了一个星期到达了福建长汀。由于没有准备充分,他在那次入学考试中失败了。考试的很多内容他在高中时都没有学过。他只懂一些几何、化学和生物,数学、英语和物理几乎一点不懂。但考试却要考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潘懋元没考上,他该怎么办?他家乡所在的汕头市已经沦陷了。命运这时再一次垂青于他。福建省当时开办了一个中学师资养成所,专门培训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毕业后就可以当初中教师。他考上了这个养成所。养成所设有国文组、数学组、理化组、史地组,学生可自由选择就渎。潘教授选择了国文组。那所学校位于福建省中部的永安,学生在那里学习不用交学费,学校还提供吃、住,给学生发放衣被蚊帐等日用品。因为潘懋元一直想学教育,想当老师,所以他抓住了这次机会学习。与国文组班上的其他同学不一样,潘懋元是想通过师资培训班的学习,为他进一步进入厦门大学教育系学习打基础。他一边上课,一边复习高中课本,准备再次参加厦门大学的入学考试。1941年,潘懋元第二次参加了厦门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次他被录取了。在厦门大学,他学习了四年的教育专业。当时的条件对于年轻的潘懋元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学校不仅免除学费,还为来自沦陷区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就是吃饭的钱)。另外还有一个闽西救济金能够给学生发点零用钱。长汀在当时还是国民党的管辖地,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教育系的系主任李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