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的老书房,父亲曾山憎问禅似的面壁苦读,足不出户地自修自写数年,不经意间,从这里走出了一个蜚声中外的“张恨水”。据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在春明女中的游艺上与母亲相识,并一见钟情,坠入情网。南京大屠杀后,父亲曾决意上山打游击,请缨无路,他把爱国热忱和一腔孤愤泻于纸上,留下了大量半真人真事的抗日小说。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运动中,能耐得住寂寞,把名利、荣辱放在一边,不伪饰、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操守,这是父亲的老实处,也是他的聪明处。父亲不仅写得多,而且所写的小说一经发表,就会立即引起轰动。在读者群中有《金粉世家》迹、《啼笑因缘》迷、“张恨水”迷。更令人吃惊的是,父亲能够同时写多部小说,最多时,可以同时撰著七部长篇连载小说;不但如此,他从不写草稿,都是在稿纸上一挥而就,早年用毛笔楷书,字迹工整,不潦草,很少涂改。四十年代以后,改用铅笔复写纸撰稿,一式两份,字迹端正清楚,看过他手稿的人,都激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