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是以钴料为着色剂,在洁白干燥的瓷胚上,用毛笔勾画出各种图案,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置于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制而成的,属釉下彩瓷的一种。它集绘画、书法、工艺于一身,以其素雅大方、幽菁明快的色调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凝聚着祖先们智慧和汗水而创造出来的瓷器,不仅为我国赢得了“瓷国”的美誉,而且使这项原本具有实用性的手工产品,与高度的技术和各种审美理念相结合,成为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项目之一。 我国瓷器发展的整个历程可大致分为青瓷-白瓷-彩瓷三大系统。以时间而言,青瓷最早,白瓷居次,彩瓷发展最晚。其创始与兴起之前,青瓷和白瓷已经度过一段漫长的岁月,在瓷器烧造制作上,无论材料和技术等方面,都为后来的彩瓷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完备的条件。我国历史上的瓷器烧造,自唐代开始,就有“官窑”、“民窑”之分,早期的“官窑”、“民窑”的划分只是限于使用者的身份不同、在烧制上精细粗糙有别而已,都是同样出自民间窑场烧造。而至明代,官窑真正形成制度与建立规模,烧造景象盛况空前,产品品质优越,这也成为激励民窑进行各方面改进的力量。官窑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对民窑进行了控制与压抑。民窑凭借着强韧的生存能力,在有限的烧造范围内,转向其他方面发展,在烧造思想和技术上不断在暗中吸取官窑的优点和长处,藉以改进与提高产品的品质,使得民窑瓷器在瓷器史上一度大放光芒。 明清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青花瓷器在胎釉质量、青花发色、图案装饰技法和题材内容上都达到了其艺术发展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