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复始话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喜欢用各种方式来庆贺这除旧布新的日子,所以,春节期间,又是各地民俗活动最集中、最热闹红火的时候。现在称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古时候这一天却叫“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雅乐歌》:“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一“元旦”中解释道:“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欲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把公元1912年1月1日定为民国元年1月1日,把原来的“元旦”改名为“春节”。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1949年9月27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改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一年一度的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期,每到年头岁尾,人们都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祭百神,祭先祖,感谢神灵给人们带来五谷丰收,也祈望来年的好收成。古书上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有年”就是指收成好。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丰年”、“荒年”、“年成”这样的词语。到了汉代,过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俗。关于过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像个大壁虎,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在一个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中,“年”是个怪兽,它行比风快,声如雷响,见人吃人,见畜伤畜。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一年只许它出山一次。每到腊月三十晚上,人们就躲在家里不出门,彻夜不睡,随时准备和“年”拼斗,因为谁也不知道“年”什么时候会闯进来。过年就像过关一样,因此把“年”叫做“年关”。有一次,“年”又出来了,正好村子里一家人家正在烧一堆竹子,炸得啪啪乱响,“年”不知何物,赶紧逃跑。它转身看见人家绳子上晒了一件红衣裳,耀眼的红颜色闪得“年”眼睛睁不开。“年”想闯进一家弄些活物填塞肚子,谁知那家的烛光剌得它头昏眼花,吓得它赶紧躲进深山老林中,再也不敢出来了。从此,人们掌握了“年”的许多弱点:十白红色、怕响声、怕火光。因此,每到“年”出来时,人们就在门上贴上红纸、放鞭炮、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