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民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书立论,还多次参与国家的立法、司法活动,先后参与了民法典(草案)、民法通则、破产法、公司法、海商法、保险法、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动,对中国民法学的体系构建和发展、以及中国的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先生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民商法学事业。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毅。1996年,先生已近古稀高龄,却仍然和我们青年教师一起远赴河北的贫困地区支教,并且,解囊资助数名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这是一种关爱他人、心系弱者的豁达。1999年,先生指导的吴汉东博士的学位论文成为惟一荣获当年首次评选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法学类论文,先生作为指导老师获得了一笔数目不大的奖金。先生却毅然将其中的大部分捐献给法学院作为贫困生的助学金,并且将剩下的一部分捐给了教研室作为活动资金,而自己却所取甚少。这是一种无视名利的淡泊。先生品正德馨,宛如我人生航道上的一盏明灯,指引学生能正确前行。先生的言传身教,使我渐渐懂得了为人师的真正意境——从教尽责,默默耕耘。 翻看《情缘集》汇编的书稿,发现里面的名字和面孔都是如此的熟悉和亲切,有曾施教于我的老师,有享誉学界的前辈,有早已事业有成的师兄弟和同学,还有仍在先生门下苦读的学弟和学妹。书稿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诗词、散文、回忆录、书画作品还有媒体的采访。仔细品茗这些真切的文字和珍贵的图片,不由轻轻吟咏。从大家发自肺腑的赞美之词中,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先生的德高望重! 文字在笔尖缓缓流露,时常停笔沉思,追忆往昔。日月更替,岁月流逝,我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稚嫩的民法研究生,先生也不再是那个身着中山装的青年才俊,然而,与先生的师生情谊在岁月的酿造中愈发醇厚。回想起当初求学人大时的情景,先生的点滴历历在目,而如今先生已是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不由感慨岁月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