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目光远大道光四年,曾国藩十四岁,衡阳的廪生欧阳沧溟先生字凝祉,和曾麟书(曾国藩家父)老人关系很好,常常来家塾,看到曾国藩写的试艺文章,十分欣赏,竹亭老人就请他出题考试,沧溟先生命他以《共登青云之梯》为题,写一首律诗。诗写完后,先生看后称赞说:“这本是金华殿中人说的话”。因而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曾国藩九岁时已经读完了五经,十五岁时受教读《周礼·礼仪》到能够背诵。还读了《史记》和《文选》,这些恐怕就是曾国藩一生的学问基础。曾国藩在十四岁时因一首诗而得了一门亲事,也并非他年少志大,他之所以能少年显达,推究其根源,实在是靠家学的传授。二十岁前的曾国藩,其实胸中并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是在道光十年(1830),其父曾麟书觉得自己的才质不及儿子,自己所知的尽教完了,就把他送到衡阳江觉庵先生处学习了一年。此后,曾国藩眼界大开,助长了一些锐意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又回到本县涟滨书院就读学业时,得到山长刘元堂先生的欣赏,在刘元堂先生的栽培下,曾国藩痛下决心,毅然将原字伯涵改为涤生,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涤”就是“涤其旧污之染”,“生”即“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意即告别旧我,走向新生之意。他又给自己定下了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曾国藩常常在诗歌中抒发自己高远的志向,期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感春六首》中,他这样写道:荡荡青天不可上,天门双螭势吞象。豺狼虎豹守九关,厉齿磨牙谁敢仰?群乌哑哑叫紫宸,惜哉翅短难长往。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凡心烂漫开瑶池,碧血淋漓染仙仗。要令恶鸟变音声,坐看哀鸿同长养。上有日月照精诚,旁有鬼神瞰高朗。太华山顶一虬松,万龄千代无人踪。夜半霹雳从天下,巨木飞送清渭东。横卧江天径十里,盘坳上有层云封。长发秭人诫一见,天子正造咸阳宫。大斧长绳立挽致,来牛去马填坑洪。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枞金钟。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则引来九州的震动;如同生长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样,有朝一日成为国家大厦的栋梁。在写诸弟的信中,曾国藩更是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请看原作的译文:君子立志,有为大众谋求幸福,有内圣外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