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育儿/成长家庭教育看着儿子成长:从福州小学到哈佛大学

看着儿子成长:从福州小学到哈佛大学

看着儿子成长:从福州小学到哈佛大学

定 价:¥19.00

作 者: 宋文琳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家庭教育

ISBN: 9787811102147 出版时间: 2006-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401 字数: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自 序——平凡的家引 言——荣誉的光环幼儿期孕儿出生选择质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注意观察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启蒙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欲速则不达鼓励和批评启蒙老师父母不在的日子单纯热情无私保护孩子善良的心灵美国的生活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学区、学校和老师转学后的四年级打架事件小学家长会第一台电脑自由、隐私和礼貌小学成绩单第一张奖状小学毕业典礼毕业纪念册独特的考核制度和评分方法忙碌的中学初中第一次上补习学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错失良机良性竞争初中成绩单和家长会乐于助人并萌发组织才能补习之风盛行为考特殊高中做准备赶考时出意外登报纸风波不忘中文——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贺卡两种文化的认同青少年叛逆期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对待和管理金钱母亲的角色史岱文森高中选课大学先修课(AP)最关键的十一年级关于PSAT/NMSQT统一考试美国的大学统考——SAT考试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热衷做义工主办杂志难忘的夏令营生活初涉科研领域崴儿的两位恩师兼忘年交崴儿的座右铭十二年级——申请大学正式开始提前申请大学申请大学论文家长应关心、理解并参与孩子的大学申请迟到的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参加哈佛大学毕业典礼附:我在哈佛的时光(中、英文) 王崴哈佛毕业了——该洋洋自得,还是从头做起? 哈佛大学的本科教学体系我个人的学习生活轨迹哈佛的教职员工教学助理哈佛的学生哈佛的中国人和美籍华人课余生活社会生活忙碌的暑假为毕业做准备:暑期实习总结——什么是哈佛人的精髓?后 记书摘*质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上一直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谓的“起跑线”就是指幼儿启蒙期教育;所谓的“输”,就是指别的同龄孩子会的,你的孩子不会,或者虽然会却不如别的孩子做得好。其实这些都是家长们在相互攀比和竞争的意识下产生的错误观念,生怕自己的孩子人学后学习的起点比别人低,就拼命对学龄前的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却忽略了幼儿本身存在阶段性成熟,且每个孩子的成熟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所区别的客观因素。有些家长过早、过多地逼幼儿学琴、学画、学英文等等,并不在意要孩子学的东西是否是孩子自己感兴趣并且适合他们的,让孩子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恨不得一下子就能打造出一个全能的、超群绝伦的天才出来。然而,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孩子的身心感受如何,能否承受得了,家长却很少考虑和顾及。作为父母,我们十分怀疑和排斥这种想法和做法。因为人为地提前并强迫性地训练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甚至会影响孩子今后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其实是在“逼”孩子智力早熟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众所周知,高智商的孩子并不代表高成功率。相反,智力平平的孩子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他们有抱负、有毅力、有刻苦精神,具有健康的人格、自信、诚实等,其成功的可能性则大大超过那些有高智商却缺少其他素质和品格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真是个天才儿童,无需逼他学这学那,让他像一般孩子那样平平常常地生活、上学,从中也不难看出他到底有多少天分,再仔细观察他的天分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他的天分加以培养,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崴儿小的时候,我们从未对他抱有过高的期望,在课余时间也从未逼他学他不感兴趣的东西。在他刚上小学的时侯,我们住在单位宿舍楼。记得在我们所住的那栋楼里,楼上楼下、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在学电子琴(那时候的经济条件有限,钢琴还不太普及)。每到晚上和周末,总是琴声阵阵、此起彼伏,我们听后不由得有点心动,也想动员儿子学琴。但每次我们一提起此事他就把小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说他不喜欢。有一次,一个钢琴老师路过我们家门口去隔壁教钢琴,无意中见到我儿子的双手,手指长长的,认为他的先天条件很好,不学琴实在可惜。于是我们再次动心,就借了一台电子琴,想让崴儿试着弹弹。没想到他一看到琴就哭了起来,说他不想学琴,讨厌弹琴。看着他可怜兮兮的伤心的样子,我们也心软了,心想这又不是学校要求的必修课,何必让孩子这么痛苦呢?还是让他快乐地成长吧,学琴的事就此作罢。到美国后发现,崴儿是华人的孩子中极少数不会琴艺的孩子,不过他似乎并不以为然。因为他想不通为什么大家并不具有同样的兴趣但是却都去学同样的东西,既然不喜欢又为什么要去做?也许就从这么一点小事开始让他渐渐养成一种凡事喜欢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的个性。*注意观察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崴儿小的时候,讲话和走路都比较早,但是不太坐得住,比较调皮、好动。记得他一岁多的时候,国内一般人家刚开始有黑白电视。当时一吃完晚饭,全家老少就聚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可不到五分钟准会听到崴儿的尖叫声,要我们带他出去玩。外面天已黑无处可去,为了不影响大家看电视,我只好常常抱着他到另外的房间,指着墙上的挂历教他学着说“花”、“鱼”、“鸟”、“树”等来分散他的注意力。最后挂历上每月一张的十二张图案都教完了,再教他挂历上的数字。他的记忆力较好,很快就都能记在脑子里了。我们也没在意他是否真的记住了,直到有一天,崴儿的小表叔穿着背心来家里玩,崴儿突然指着他背心上的数字说:“12。”我们当时听了有点惊讶,不太相信,认为他可能碰巧猜出来的,于是就抱他到楼下去认每一个不同汽车牌照上的不同数字,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念出来,这下我们才意识到他是真的记住了所学的东西。发现了他爱认字的兴趣后,我们就时常教他一些简单的文字,但并不强迫他每天一定要学多少。有时我想验证他到底是否识字,就拿一张报纸,故意将文字上下颠倒过来给他看,他总是一边气嘟嘟地将报纸顺过来拿,一边抗议地说:你们把报纸拿反了!接着就去找出他会认得的字。当时电视和报纸上最常有的新闻就是关于邓小平的报道,所以崴儿最早认识的三个字就是邓小平。同时他也学会背诵一些简单的唐诗等。三岁多以后,他就不再喜欢识字和背诗了,而像大多数男孩那样,最感兴趣的就是玩打仗游戏,整天刀枪棍棒不离手。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兴趣都会有周期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幼儿期,这种变化是相当频繁的。有些孩子这段时间喜欢识字,而下段时间没准又喜欢上画画了。做为家长,千万不可硬性地强迫幼儿去长时间地坚持某一种兴趣,这样也许就抹灭了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失去了好奇心也就变相地失去了创造力。因为在幼儿的小脑袋里根本就无法理解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他只知道凭着本能的好奇和兴趣去做。崴儿兴趣转移以后,我们就没有强迫他每天一定要认字了。不久又发现崴儿非常爱听故事,便时常讲些故事给他听。后来由于我们工作较忙,没有办法每天定时给他念故事,就买了许多录音带回来,每天睡觉前将小录音机放在床头,让他自己选择爱听的故事听半个多小时再睡觉,代替了我这个做妈妈的每天在身边给他讲故事。每当我有空的时候,就会问崴儿又听了什么新的故事,并假装我对故事的内容一无所知,让他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给我听。这时候是崴儿最兴奋、最激动而又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心想,居然还有他知道而妈妈不知道的故事,于是就绘声绘色、手舞足蹈,甚至还创造性地添油加醋讲给我听。这个听故事、讲故事的兴趣和习惯崴儿一直保持了许多年,着实受益匪浅。这不但扩大了他的知识面,提高了他的表达能力,还激发并形成了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崴儿不仅爱在家里讲故事,还爱在幼儿园里给小朋友们讲,并曾有“故事大王”的雅号。上小学后不久,老师也知道了崴儿爱讲故事,同学们也爱听,每逢课间有空余就让崴儿到讲台上给大家讲故事。久而久之,崴儿渐渐养成了爱发言、上台演讲不胆怯,且人越多越来劲的性格,这对他日后到美国,在陌生国度里、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下能快速适应环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的孩子大多是开放型的性格,几乎是人人会说,个个能侃;而亚裔的孩子却大都是腼腆型的,不爱说话,不善言谈。崴儿的自信、开朗、大方的性格让他在学校里很快就赢得了美国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爱。P19-22

作者简介

  宋文琳,安徽无为人,福州一中1968届毕业生:1969年回原籍插队,后进工厂,1979年调回福州,1990年赴美。2001年底进纽约杜鲁大学主修商科,2006年初以最高荣誉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现定居纽约。

图书目录

自 序——平凡的家
引 言——荣誉的光环
幼儿期
孕儿
出生
选择
质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注意观察和培养幼儿的兴趣
启蒙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欲速则不达
鼓励和批评
启蒙老师
父母不在的日子
单纯热情无私
保护孩子善良的心灵
美国的生活
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精神
学区、学校和老师
转学后的四年级
打架事件
小学家长会
第一台电脑
自由、隐私和礼貌
小学成绩单
第一张奖状
小学毕业典礼
毕业纪念册
独特的考核制度和评分方法
忙碌的中学
初中
第一次上补习学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错失良机
良性竞争
初中成绩单和家长会
乐于助人并萌发组织才能
补习之风盛行
为考特殊高中做准备
赶考时出意外
登报纸风波
不忘中文——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
贺卡
两种文化的认同
青少年叛逆期
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对待和管理金钱
母亲的角色
史岱文森高中
选课
大学先修课(AP)
最关键的十一年级
关于PSAT/NMSQT统一考试
美国的大学统考——SAT考试
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热衷做义工
主办杂志
难忘的夏令营生活
初涉科研领域
崴儿的两位恩师兼忘年交
崴儿的座右铭
十二年级——申请大学正式开始
提前申请大学
申请大学论文
家长应关心、理解并参与孩子的大学申请
迟到的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
参加哈佛大学毕业典礼
附:我在哈佛的时光(中、英文) 王崴
哈佛毕业了——该洋洋自得,还是从头做起?
哈佛大学的本科教学体系
我个人的学习生活轨迹
哈佛的教职员工
教学助理
哈佛的学生
哈佛的中国人和美籍华人
课余生活
社会生活
忙碌的暑假
为毕业做准备:暑期实习
总结——什么是哈佛人的精髓?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