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中外民俗》从结构上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民俗与民俗文化的基本理论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一章、第二章和其他每章的第一节。此外,在叙述各具体民俗事象中,也时有论及。因为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不是研究民俗学的,所以理论部分简而约,重在突出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文中吸收了民俗专家及其他方面前贤们的优秀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编著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差异之处权且作为一种学术探讨和对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启发。二是关于有关国家、有关民族具体民俗事象的叙述。这一部分的份量较多,重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掌握知识的方法。本着突出重点、体现实用的原则,在选材方面,国内侧重主要客源地,国外侧重主要客源国,选材的面尽可能窄些,具体民俗内容尽可能详些。与一般的民俗著作不同,本教材不仅叙述民俗事象的现状,还要追本溯源,讲清其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成因,即所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是本教材编写中主观上的一个努力方向。以上或许算是本教材的一个特点吧。民俗事象是不能创作的。因此,本教材所选择的各类民俗事象,都是搜寻于各种相关著作。有些作者多年生活和工作在国外,所著内容,许多是他们亲自搜集整理的;还有些是民俗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在此,对这些著者所提供的宝贵资料和其中的真知灼见表示诚挚的感谢,受教材体裁的限制,不便在文中一一注明,一并列于书后的主要参考文献中。由于教材的选材内容广泛,编写任务又比较紧迫,有的著述在忙乱中或许因仓促而有所遗漏,果如是敬请见谅,于此先行致歉。《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中外民俗》这本教材的编写,是我第二次加盟南开大学出版社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孙淑兰先生是一位久已相知却未相识的朋友。她在病中坚持组织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对本教材的编写多次提出宝贵的建议。她这种专心致志的工作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辽宁师范大学的沙宪如、苑棚栋和李虹同志、渤海大学的祁向文同志、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鲍彩莲同志以及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的刘华堂同志参加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对他们的合作与支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