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宗教宗教理论与研究摄论学派研究(上.下册)

摄论学派研究(上.下册)

摄论学派研究(上.下册)

定 价:¥58.00

作 者: 圣凯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丛编项: 南北朝佛教学派研究系列
标 签: 理论/研究

ISBN: 9787801237965 出版时间: 2006-09-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32 页数: 687 字数:  

内容简介

  本文依“综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脱诠释学”的方法,以唯识古学与今学的比较为中心,对摄论学派进行整体的研究。我们利用电脑检索《大正藏》,并且整理日本佛教文献与敦煌遗书中的摄论学派资料,发现灵润、道基、智凝的著作,考察摄论学派的发展史迹。 我们对真谛的思想定位为“从始人终之密意”,在虚妄与经验层面,则是纯正的瑜伽行派的“阿黎耶识缘起”,则是属于“始教”;在转依的果位上,其主张“相性融即”、“智如不二”与护法一玄奘系所主张“相性永别 ”、“智如为二”明显不同,则是具有“终教”的特点。真谛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过渡,是一种“中间路线”,但是其基本立场仍然是瑜伽行派。真谛的“识界”并非是《起信论》的真妄和合识,但是真谛的佛学思想最终必定能够走向《起信论》,这是其思想的内在必然发展趋势。 在心识论方面,真谛继承“一种七现”的“一心论”而提出“一意识论 ”,主张阿陀那识即是染污意;唯识今学强调别体别用的“诸识差别”,区分阿陀那识与末那识的不同。真谛从种识不分的立场,主张种子是假而无体,阿黎耶识是实而有体;而种子的相续即是阿黎耶识的相续,而不承认种子生种子。护法一系从诸识差别的立场,主张种子与阿黎耶识都是实有的;建构了种子生种子的异时因果与种生现、现熏种的同时因果。 在影像门唯识方面,唯识古学从“无相唯识”的立场出发,主张分别为因,虚妄为果,虚妄分别通依他性与分别性,强调“识境同一”的,层心理结构。唯识今学从有相唯识”的立场,强调虚妄与分别不同体,分别为能缘的依他起,虚妄为二取的分别性,因此必须有两层心理建构,所以“虚妄分别”只是指依他性。唯识古学以“虚妄分别显现”诠释影像门唯识理论,世亲依“识转变”建立了整个唯识体系。在认识论,唯识古学强调心识生起时,心识无义但显现为义,或“似现为义”,显现即是执取;唯识今学强调心识与心识所显现的影像是“有所得”,凡夫执“似义”为义”,于是现起分别性。 在三性三无性思想,真谛是继承与综合“尘识理门”与“染净通门”的三性思想,而唯识今学是继承“情事理门”的思想,从而有不同的展开。真谛与安慧都以八识为能分别,而护法则强调第六识、第七识为能分别;而且,护法主张见分、相分同属依他性,真谛、安慧则无此义。真谛以分别性、依他性无所有而所呈现的同一无性,即是真实性,因此三性是一;护法系主张于依他性上远离分别性,即是真实性,因此三性彼此有分际,不可混同。唯识今学强调“假必依实”的“他性空”,分别性是“无”,而不否定依他性,所以分别性是“空”,而真实性是“空性”,因此“空”与“空性”是有绝对区别的。真谛是站在“性相融即”的立场,主张“空”是否定的对立同一,分别性无相、依‘他性无生都加以遣除,空与空性是同一的。同时,真谛主张分别、依他同一无性即真实性,坚持“一切诸法同一无性”,三性为安立谛,三无性为非安立谛,三性同时也是三无性。而唯识今学强调“三无性不离三自性”,这是在三性之外说三无性,二者不能相即。唯识古学主张二重二谛,窥基则主张四重二谛。 真谛在果报黎耶、种子黎耶之外,提出“解性黎耶”、“阿摩罗识”,通过淡化如来藏“我”的色彩,融摄如来藏与阿黎耶识两系,解决瑜伽行派的内在矛盾与困境。从解脱论来说,阿摩罗识即是境智无差别、智如合一、如如智、转依;从实践论来说,建立“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或“正观唯识”)的实践次第。 在佛性思想方面,唯识今学主张“五性各别”与“密意一乘”,提出“ 理佛性”与“行佛性”;真谛主张“一性皆成”与“究竟一乘”。 在转依思想方面,唯识今学重视转依的认识论意义,其思想的重点在于 “所依转变”;强调种子与阿黎耶识都是实有的,所以转舍与转得的“转变 ”,正是阿黎耶识的体之“用”的变化,而其体并没有变化。真谛的“中间路线”在转依思想上有所体现,他一方面以闻熏习来阐明认识论意义的转依,即减舍杂染习气,增长闻熏习,即是所依转变;另一方面,真谛以解性黎耶、阿摩罗识、四德种子等,来诠释存在论意义的转依,即转阿黎耶识为阿摩罗识,这是自我存在的基体的全然的改变状态。 摄论师由于受地论学派的影响,以“一心二门”来诠释心识论;而且以真妄、体用、本末等思想来理解三性,出现两种形态的三性思想。我们认为,“九识”说是北地摄论师所提出的。摄论师逐渐背离了瑜伽行派的立场,而与“真常唯心”系合流,强调以佛性为中心,以“佛性”诠释“十胜相” ,完全是以如来藏缘起来解读《摄论》,这是摄论学派中国化的核心体现。 最后,我们指出真谛的“染净二分依他”是“立体式”的理解,分别性与真实性的转换是非连续的;而《起信论》强调平面式的“一心二门”,阿黎耶识与法身之间的转换是连续的,这是二者的不同。同时,我们发现佛教存在论是一种“过程存在论”,一切存在建构于“过程”与“关系”中,如来藏、阿黎耶识、法身、法界等都是一种动态的存在,而不是“批判佛教” 所说不变、无差别的“基体”,这些绝对观念是与“空性”紧密相连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整理、发现一批摄论师的著作与零星资料;在方法论上,提出“综合式研究方法”与“解脱诠释学”,以阿黎耶识缘起、影像门唯识、三性三无性、佛性、一乘、三乘等思想为中心,对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指出,真谛的思想是妄心派向真心派的过渡,是一种“中间路线”,但是其基本立场仍然是瑜伽行派;而且在重视经验内省以及心理分析的诠释模式下,唯识今学的发展则是必然的。同时,本文以语言哲学、存在哲学、现象学对唯识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对“批判佛教”进行很好的回应。

作者简介

  圣凯,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苍南县,1990年于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平兴寺出家。在中国佛学院、南京大学修学佛法12年,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忏法、唯识、如来藏、净土、南北朝佛教学派等思想的研究及讲授,发表相关学术专著五本、论文数十万字。爱好文学,将诗意的语言与佛法的智慧融为一体,与社会大众广结法缘。

图书目录

序一 惟俨
序二 赖永海
引论:研究史与方法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史的回顾
 三、“综合式研究方法”和“解脱诠释学”
第一章 传承历史与文献考证
 第一节 真谛的生平与译著
 第二节 摄论学派传承史
 第三节 摄论学派现存文献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识体与八识
第一节 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
第二节 阿陀那识与末那识
第三节 阿黎耶识的成立——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在论
第四节 种子与熏习
第五节 真妄与心识——摄论师的心识思想
第六节 结语
第三章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第一节 唯识无境与虚妄分别——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
第二节 识转变与因果同时、异时
第三节 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章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第一节 三性思想的诠释——语言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视角
第二节 方便唯识与真实唯识
 第三节 唯识与中观
 第四节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摄论师的三性思想
 第五节 结 语
第五章 解性黎耶与阿摩罗识
 第一节 “界”之诠释与解性黎耶
 第二节 智慧种子与道后真如
 第三节 阿摩罗识与本觉
 第四节 结 语
第六章 五性各别别与一性皆成
 第一节 佛性与种性——以概念史与语言学的考察为中心
 第二节 五性各别与理佛性、行佛性
 第三节 一性皆成与佛性、如来藏
 第四节 方便与真实——瑜伽行派的一乘思想
 第五节 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转依与涅檠
 第一节 转依与种子、真如
 第二节 所依转变与转变所依
 第三节 转依与涅檠
 第四节 结 语
第八章 摄论学派与中国佛教
 第一节 三法轮与四教——摄论学派的判教思想
 第二节 摄论学派与隋唐佛教
 第三节 民国年间新旧唯识之论争
 第四节 结语
结论:比较与诠释
 ——以唯识古今学、如来藏与唯识交涉为中心
 一、文献的发现与方法论的创新
 二、唯识古学与今学的比较
 三、唯识与如来藏——经验立场与超越立场的不同
 四、从唯识走向如来藏——摄论学派的中国化
 五、“批判佛教”与“解脱诠释学”的诠释
 六、摄论学派的现代诠释
参考文献
专家推荐
后记一
后记二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