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马/列/毛/邓经典理论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

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

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

定 价:¥68.00

作 者: 王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丛书
标 签: 思想研究与学习

ISBN: 9787301110904 出版时间: 2006-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570 字数:  

内容简介

  该书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东的新著,是他独立研究马克思原著40年、在北大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20年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精心之作与创新之作。思想主旨是强调,必须大大加强对马克思本人文本、思想与哲学的系统深入研究,实现马克思哲学解读模式的重大创新,并且开创中国特色马克思学,才能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理论创新,重新开掘与奠定坚实可靠的文献学基础和理论研究基础。全书分三编十章展开,60多万字。 第一编“三大解读模式:历史反思篇”,认为马克思主义史上的三个五十年,有三种流行的主导解读模式:19世纪后期,主要流行“以恩解马”解读模式——通过恩格斯通俗性、论战性著作来解读马克思哲学;20世纪前期,主要流行“以苏解马”解读模式——根据苏联模式下的哲学教科书体系理论框架来解读马克思哲学;20世纪后期,主要流行“以西解马”解读模式— —依据近现代西方哲学框架来解读马克思哲学。应当具体地、历史地分析这三种解模式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 第二编“以马解马:解读模式创新篇”,提出面向21世纪,我们必须超越上述三种解读模式,开创“以马解马”的新解读模式,并提出了这种新解读模式的十点要领。 第三编“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四大基石篇”,提出我们需要借鉴并且超越苏联的马克思研究、吕贝尔等人建立的西方马克思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当创造富于21世纪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系统深入展开对马克思文献、历史、理论的综合研究,使之成为一门严格的历史科学、文献科学与理论科学、哲学科学,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理论创新重新奠基。为此,首先需要四块铺路基石:新型解释学——新型目录学——新型版本学——新型文本学。 该书是一部国内外学术资料丰富的研究性专著,是作者将陆续推出的马克思哲学新解读三卷本之一;意在探寻新的阅读方法、学习方法,理论研究的入门之道与走向独立创新的治学之道;因而适宜相关教师、专业研究人员、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关注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广大读者也会从中受到启发。

作者简介

暂缺《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三大解读模式:历史反思篇
第一章 第一个五十年:“以恩解马”的解读模式
第一节 为什么会形成“以恩解马”的解读模式
第二节 恩格斯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六大历史贡献
第三节 恩格斯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五点历史局限
第四节 恩格斯与马克思关系新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入门之道与深入之道
第五节 “以恩解马”解读模式的历史地位——四点结论
第二章 第二个五十年:“以苏解马”的解读模式
第一节 “以苏解马”解读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以苏解马”解读模式形成的六个阶段
一 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系统化最初尝试
二 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系统化最初尝试
三 20年代中期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最初尝试
四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作用
五 50—8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及其三次改良
第三节 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和“以苏解马”解读模式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节 苏联哲学体系和解读模式的历史贡献
第五节 苏联哲学体系和解读模式的历史局限
第三章 第三个五十年:“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
第一节 什么是“以西解马”的解读模式
第二节 “以西解马”解读模式的来龙去脉
一 20世纪初期:梅林、普列汉诺夫、卢卡奇、葛兰西
——“以西解马”的个别萌芽一
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和赖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西解马”解读模式初步形成
三 20世纪后半叶:“以西解马”解读模式广泛流行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学 。
第三节 “以西解马”解读模式:十种类型与思想谱系
一 把马克思黑格尔化:“以黑解马”解读模式
二 把马克思费尔巴哈化:“以费解马”解读模式
三 把马克思弗洛伊德化:“以弗解马”解读模式
四 把马克思海德格尔化、存在主义化:“以海解马”解读模式
五 阿尔都塞把马克思结构主义化:“以阿解马”解读模式
六 德拉一沃尔佩把马克思新实证主义化:“以德解马”解读模式
七 以哈贝马斯交往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以哈解马”解读模式
八 把马克思康德化或新康德主义化:“以康解马”解读模式
九 把马克思韦伯化:“以韦解马”解读模式
十 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后解马”解读模式
第四节 “以西解马”的四点启迪
一 启迪我们注意到“以苏解马”解读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二 启迪我们注意更加深入地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问题
三 启迪我们注意到马克思哲学在现代西方世界哲学中引起的深刻反响
四 启迪我们注意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与未来发展的生长点
第五节 “以西解马”的五个根本缺陷
一 简单化的历史还原方法
二 井蛙观天式的理论归结
三 抹平马克思哲学独特个性与独特逻辑
四 制造了“马克思与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三大对立
五 根本抹煞马克思划时代的重大哲学创新
第二编“以马解马”:解读模式创新篇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解读方式:回归与创新
——跨越世纪的焦点问题
第一节 20世纪前期:列宁、卢卡奇率先提出解读模式问题
第二节 20世纪中期:阿尔都塞、卢卡奇再度提出解读模式问题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中国学界对解读模式的新探索
第五章 什么是“以马解马”新解读模式——方法论十步
第一节 根据本人文本
第二节 还原独特语境
第三节 结合人生道路
第四节 多重历史背景
第五节 追溯理论来源
第六节 把握来龙去脉
第七节 抓住理论起点
第八节 结合整个体系
第九节 观照内在逻辑
第十节 忠于精神实质
第十一节 马克思自己的科学命名:新唯物主义
——一个本名与三个别名
第六章 创造中国特色“马克思学”
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特色马克思学”
第二节 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新阶段的理论奠基
一 马克思哲学创新发展过程问题
二 马克思哲学创新思想主线问题
三 马克思哲学科学命名与精神实质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新奠基一
第四节 超越苏联模式马克思研究的理论奠基
第五节 超越西方马克思学与新马克思主义“三大对立论”的理论奠基
一 “两个马克思”乃至“三个马克思”的自我对立论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
三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立论”
第六节 回应“千年马克思”、面对新时代的哲学创新奠基
第三编 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四大基石篇
第七章 马克思学第一基石:新型解释学
——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第一节 解释客观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哲学难题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客观性——六条根据
一 马克思其人其思:作为社会存在、历史存在的客观性
二 马克思哲学文本和文本体系的客观性
三 马克思哲学文本历史背景客观性
四 马克思哲学文本语言文字、语境语义的客观性
五 马克思哲学理论内容与发展轨迹客观性
六 马克思哲学文本、哲学范畴内在联系的客观性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主体性——四个层次
一 解读活动的一般主体性
二 解读活动的时代主体性
三 解读活动的民族主体性
四 解读活动的个人主体性
第四节 解读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四个结合点
一解读目标的统一
二 互为前提的统一
三 相互渗透的统一
四 相辅相成的统一
第八章 马克思学第二基石:新型目录学
——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十大文本
第一节 确定马克思哲学创新文本难点何在——四大难题
第二节 马克思文本:目录学史上的十份书目
——恩格斯、列宁、俄文版、mega2等比较研究
一“恩格斯书目”(1892)”
二 在恩格斯基础上形成的“列宁书目”(1914)
三 “阿多拉茨基书目”(1934)
四 梁赞诺夫首倡的‘'megal书目”(1927—1935)
五“俄文第一版书目”(1928—1948)
六“俄文第二版书目”(1955—1975)
七 首次囊括马克思手稿与笔记篇目的“阿姆斯特丹书目”(1964)
八“尤班克斯英文书目”(1977,1984)
九“德雷珀百科辞典书目”(1986)
十迄今最全的‘'mega2书目”(1972,1989,1995)
第三节 马克思文本目录学三阶段:少——多——精
第四节 马克思哲学创新:三个阶段、十大文本的总和
第九章 马克思学第三基石:新型版本学
——版本学研究的四大课题
第一节 版本学研究:马克思学入门阶梯
——为什么亟待开创新型版本学
第二节 必须澄清版本来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个案研究之一
第三节 必须理清版本历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种版本的个案研究之二
第四节 必须进行版本比较
——《德意志意识形态》十种编排的个案研究之三
第五节 必须作出版本评价
——《资本论》文本系列的个案研究之四
一 《资本论》文本系列:四大阶段的诸多文本
二 怎样对《资本论》文本系列作出版本评价
三 《资本论》逻辑与哲学精髓何处寻
第六节 版本学研究的四大课题
——新型版本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范畴
第七节 澄清版本来历——十大要素说
一 时间
二 地点
三 历史背景
四 写作动机
五 原作者
六 原生态
七 保存者
八 初版者
九 加工者
十 正名
第八节 梳理版本历史——五类版本说
一 原本——文本在编辑加工出版前的原始状态
二 祖本——原始文本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最初版本,因而多半成为以后各种版本的基本依据
三 母本——直接影响了其他文字、其他版本,成为其主要模本的重要版本
四 别本——不同于祖本的主流的、传统的编排模式,采取另类的、异质的编排方针编辑的版本
五 新本——从历史和现状来看,代表版本史发展潮头、最新成果的现有版本
第九节 进行版本比较——六项异同说
第十节 作出版本评价——八等版本说
一 赝本
二 劣本
三 残本
四 全本
五 草本
六 正本
七 定本
八 善本
第十一节 马克思文本的历史命运——传承保存的六个阶段
一 马克思本人与燕妮等家人的保存(1833—1883)
二 恩格斯与爱琳娜对马克思遗稿的保存与处置(1883—1895)
三 马克思小女儿爱琳娜对遗稿的保存与处置(1895—1898)
四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对马克思文献的接管与出版(1895—1932)
五 苏联对马克思文本的收集与出版(1917—1991)
六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对马克思文献的接管与保存(1938一)
第十二节 马克思文本的版本演化轨迹
——九种主要版本的初步比较研究
一 梅林编的《马克思、恩格斯、拉萨尔遗著》四卷本(1902)
二 俄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9卷(1928—1948)
三 megal,历史考证版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1935)
四 俄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1955—1975)
五 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7—1974)
六 日文两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5,1975)
七 英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5一)
八 mega2,历史考证版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75—)
九 中文两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6—1985,1995一)
第十三节 三个阶段、两大系统、一条红线
——版本学比较研究的三点结论
第十章 马克思学第四基石;新型文本学
——马克思文本的四大层次:篇、组、系列、群
第一节 马克思文本的四大层次
第二节 “篇”——马克思文本体系细胞
第三节 马克思的10组论著、7组手稿、30组笔记
一 马克思的10组论著
二 马克思的7组手稿
三 马克思的30组笔记
第四节 马克思文本四大系列:著作、手稿、笔记、书信
一 第一系列——论文著作
二 第二系列——著作手稿
三 第三系列——读书笔记
四 第四系列——书信
第五节 马克思一生的四大文本群
一 青年马克思早期文本群
二 40年代哲学创新文本群
三 五六十年代《资本论》创作文本群
四 晚年马克思文本群
——写出“《资本论》续篇”的四组准备材料
第六节 从唯物史观到世界史观
——马克思晚年文本群:哲学创新新阶段
第七节 追求自我超越的更大理想目标
——马克思与爱因斯坦:晚年思想共性比较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