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书是民俗学家、作家曹保明通地两年间对著名的“鹰屯”:渔楼村的调研和采访,最新完成的纪实文学著作。书中围绕赵明哲家族的鹰猎历史、传统技艺和现今生活方式,生动而翔实地记录了东北鹰猎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以及人与鹰相依相存的质朴的生命情结。现赵明哲已被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海东青驯养”的杰出传承人。尽管鹰猎文化不可避免地面临正在消亡的危机,但他仍然极其艰难地与鹰生活在一起,保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努力将祖先的记忆传承下去。作者简介曹保明,1949年9月1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致力于东北地域特色的习俗挖掘与研究,迄今已出版作品50多种1000余万字。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民间故事》杂志社社长、主编。30多年来,曹保明为了发掘和抢救东北地方民族文化遗产,遍访民间,深入山野村落,广泛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俗史料和创作素材.以纪实文学形式全面反映了东北历史上的淘金、挖参、渔猎、狩猎、木帮、土匪、店铺等行业的变迁和习俗,在国际民俗研究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手稿已于2002年无偿捐赠给长春档案馆。编辑推荐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驯化猎鹰,是满族人古老的传统技艺,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女真人狩猎以鹰犬为伴,他们把猎鹰叫做 “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驯鹰的传统在这里流传了近千年。长白山里有一个叫渔楼村的满族村庄,曾是金代文明的发祥地。顺治十四年,清廷在乌拉地区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自此,为清廷驯养猎鹰并进贡就成为渔楼村满族男子光耀门楣的使命。几百年间,渔楼村传承了古老的渔猎文化,培养了诸多驯鹰和养鹰能手,至今这里300多户满族人家仍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的传统,全屯有鹰把式20余名,其中年龄最大的老鹰把式奚昆已100岁,渔楼村已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生态基地,并且有了另外一个名字——鹰屯。现今鹰屯最优秀的鹰把式是赵明哲,他已被认定为中国民间文化“海东青驯养”的杰出传承人。赵明哲老家伊尔根觉罗氏(赵姓),满族镶蓝旗,家族从先祖时起就为朝廷捕驯海东青、贡鹰和用鹰狩猎。他从小聪明勇敢,不到10岁就和爷爷上山捕鹰驯鹰,13岁就能自己独立捕鹰驯鹰并用鹰狩猎。他捕鹰、驯鹰、使鹰、架鹰技术极其娴熟,亲自接触过著名的海东青极品白玉爪,在大东北十分出名。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期,香港凤凰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均根据他捕鹰与驯鹰生活作过专题节目,已在世界上产生极大的影响。现在养鹰虽然不再是为了狩猎,但是多少年来,他已经与鹰结下了不解之缘,驯鹰、养鹰已经成为他生活中难以割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