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一章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18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
开始重视了解中国的阶段(也可称为“传教士的业余活动阶段”)
二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中国学”初步建立的阶段(也称为“科学职业化阶段”)
三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由中国学逐步进入中国史研究(主要是以近代史为重点)的阶段(其队伍由传教士、新闻工作者向专业人才过渡)
四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转向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阶段(是“历史学和中国学平行发展、自觉成熟与合并的阶段”,也是“历史知识信念的复兴”和“富有生气的”阶段)
五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进入了深入了解“敌情”,以便制定战略与策略的阶段
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重视研究当代中国的跃进阶段
七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呈现研究当代中国的阶段
八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
逐步形成多角度多视野研究当代中国的阶段
第二章研究的资金与机构
一提供资助的基金会与财团
二奖金与研究金
三设在各大学内的研究机构
四主要研究机构
五设在美国国内外的一些相关机构
第三章研究的学派及代表人物与发展趋势
一费正清
二芮玛丽、许华茨、鲍大可、费维恺、施坚雅、珀金斯等
第四章研究的理论与模式
一“挑战与应战”(ChallengeandResponse),即“传统与近代化”(TraditionandModernization)模式
二帝国主义模式和“依附论”(ImperialismModelandAppendags)
三历史遗产论(HistoricalTradition),也称“中国中心观”(ChinaCenter)
四交互作用观(ResponseEachOther)
五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心观在美国兴起
六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
第五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著作略评
一马士与《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二莫里斯·迈斯纳与《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人民共和国史》
三石约翰与《中国革命的透视》
四吉尔伯特·罗兹曼的《中国的现代化》
五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和《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六斯诺与《西行漫记》
七斯诺夫人的《斯诺眼中的中国》
八孔飞力与《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九黄宗智的《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与《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十费维恺的《中国早期工业化》
十一魏斐德的《大门口的陌生人》
十二特里尔的《毛泽东传》
十三迪特默的《刘少奇》
十四泰维斯的《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十五戴维·W.张的《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
十六汤森的《中国政治》
十七易劳逸的《蒋介石与蒋经国》
十八伊·卡恩的《中国通》
十九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
二十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二十一格里德的《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第六章美国中国学(重点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及部分论著列述(1784—2002年)
附录
一收藏中文资料的主要单位
二供查阅的论著目录
三主要征引书目与资料来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