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堂》书稿杀青的时候正值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之日。这部法律的颁发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开始。将教育资源科学地均衡配置,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均等的机会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首次。新《义务教育法》除了均衡发展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外,还有三个重要的新的内容:一是在学校里不能再按分数排队,不能公布学生成绩;二是取缔各种形式的重点校、重点班,鼓励名师到薄弱学校任教;三是严禁节假日补课,教师在业余为学生补课将视为不务正业。可以说,这部法律的实施,将对我国基础教育引起新的震荡。萌发写这本书的念头源于平时的工作。平时常听到同事们议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话题,大家的谈兴很浓,且振振有词。可是,当打开我国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一对照时,则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和教育教学实践中,那些我们屡见不鲜,或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事例却恰恰在不同程度上侵害了青少年合法权益!只不过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而已。在我们大人的眼里,总以为孩子就是孩子,哄一哄便没事了。于是便有了“捅娄子”的初衷一站在少年儿童的角度写一本少年维权的读物,立意要高,角度要特,视点要新,可读性要强。当把这种想法说出来时,有圈内和新闻界朋友担心这样以来会不会乱了套,说白了就是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站起来向我们发难:“您侵犯了我的权益!”那岂不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我们回答的是:当潘多拉盒子打开后,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孩子们真的群起而维权,那么“错”不在捅娄子的人,因为娄子早已存在;少年自觉维权,应该看作是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看作是法制意识的觉醒,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于是,我请来了我的同事,他们是叶丽娇、刘晓伟、范荣波、吴雅晴、葛依容、张志忠、何利才、杨红芸、李荭、刘风云、李岳、王婷、张淑静、吴金芝等,搜集了100多个案例,选用了其中的99个案例(案例中所有人名均为化名),便开始了编写工作。可是,真的动手写起来却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首先遭遇到的是专业上的困难。编者毕竞不是法律专业出身且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于是利用网络,请教专业人士,有时为了一个案例分析要参考多方意见,这在精力和学识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次是教学工作和写作的矛盾,因为工作在第一线,任务繁重,有时正在兴头上,任务来了又不得不中断,所以只有抓紧业余时间,在节假日里开始写作。本书部分案例选自网站资料,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司法工作者的指导,他们中有的是律师,有的是法官,有的是大学法学教授,还有出版社的编辑。尤其是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褚宏启教授以及他的得意门生江雪梅老师的悉心指导。褚宏启教授不但为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还欣然作序;江雪梅老师为本书审定更是体察入微,体现了严谨的著名学府学术风范;深圳资深律师康晓岳先生也为本书的审订和修改做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