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每一阶段的士风主要特征的把握、士人心态的剖析,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不作空论;对赋体、赋风相逆流变的轨迹,描述清楚,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价,细致允当。特别是对两汉文风承前(战国)启后(魏晋)的状况和意义,作了动态的论述,都是有见地的。本书作者细读各种文史文献,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从第一手材料人手,得出了较为独到的见解。看似平实,但于平实处却见出作者文史哲修养与功力。由此也见出作者的学风扎实。本书作者写法兼综史、论两方面。史料翔实,抉择引用恰当,无堆砌之弊病。论析和述评能以史实和作品为根基,无肤廓隔碍之缺欠,且有独到之见。可以看出,本书作者完全按照史的线索,对两汉士风与赋风作历时性的考察。在对于每个时期赋体创作的考察过程中,时时注意士人心态的变化,士人对于当时政治、社会、生活态度的影响,从而努力把握汉赋风尚变化的内在原因。这与以往的研究仅仅注意汉赋流变的外在因素相比,显然有了更进一步的开拓。本书作者在搜集研究资料方面下了大的功夫,能够将宏观总体观照与微观的具体分析融会结合,既有量的分析,也有对质的整体把握。对汉代的政治斗争、社会思潮、士人心理和士风演变有深入的了解,对汉赋的内容变化、体制演变和审美趋向的发展,分析透辟,证据确凿,论述周密而有条理,逻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