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小说都市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定 价:¥39.00

作 者: (俄罗斯)蒲宁 著,杨镕光,韩馥竹 译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丛编项: 诺贝尔文学奖精品书系
标 签: 外国名人传记名人名言

ISBN: 9787506338042 出版时间: 2006-1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16 页数: 405 字数:  

内容简介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历时七年之久。巴黎一家报社记者曾经问蒲宁:“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您的整个文学活动吗?”蒲宁回答说:“我想是的,但我深信瑞典文学院首先想要褒奖我的是最近的一部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爱情经历无疑是作品中主人公最重要的生活体验。从阿尔谢尼耶夫少年时代对德国小姑娘安海茵的带孩子气的初恋,到他与奥廖尔《呼声报》编辑阿维洛娃的亲近,最后是他与女主人公丽卡的充满幸福与痛苦、欢乐与悲伤的恋情。这一切都构成了他青春时代最难忘的生活篇章。小说中,阿尔谢尼耶夫和丽卡的爱情是以丽卡之死告终的,从中传达出作者独特的见解:真正的爱情是灵与肉美好而和谐的结合,也是命运所能给予人的最高的恩惠。然而,这种恩惠越充分,真正的爱情往往就越短暂;美好的爱情常常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持续下去而带有悲剧性。评论家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在这一部叹为奇观的书中,诗歌与散文融为一体,它们有机地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一种新颖的、绝妙的体裁。”作品中自传因素与艺术虚构的共存,抒情性与哲理性的统一,诗歌与散文的融汇,个人感受与民族精神风貌勾画的并重,思考具体问题与探索“永恒主题”的结合,古典语言艺术与现代表现手法的兼用,以及在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中始终伴有的历史感、命运感和沧桑感,使得《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同时具备了自传体小说、诗化散文、哲理性长诗等多种文体品格,成为一部在雄浑的乐声中不乏柔和细腻的抒情旋律的大型交响曲。 作于1925年的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是蒲宁的另一篇代表性作品。作品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大学生米佳与卡佳的爱情悲剧。同米佳相爱至深的卡佳为了当名演员投入戏剧学校校长的怀抱,米佳心灰意懒,一度同视为卡佳替身的女仆幽会,最后因失恋而绝望,终于开枪自杀。作品揭示了商品交易与纯洁爱情水火不相容的道理。 蒲宁的短篇小说写得不少,其中不乏精品佳作。本书选译的《旧金山来的先生》、《韦尔卡》、《爱情法则》、《呼气如兰》等都是各具特色的短篇。《旧金山来的先生》通过从旧金山来的绅士在欧洲旅游猝然死亡,用强烈对比的手法表现生死一瞬间、冷暖两重天的残酷现实,谴责了西方上流社会的虚伪、冷酷。《韦尔卡》取材于人变为海鸥的远古传说,描写勤劳勇敢的渔家少女韦尔卡渴望爱情,执著地追求爱情,为搭救心爱的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爱情故事。这篇具有象征意义的小说,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崇高的爱情。《爱情法则》描写小地主赫沃西斯科深爱家里雇用的一个女工露茜卡,露茜卡猝然死亡后他悲痛欲绝,竞在她曾经住过的屋里幽居二十多年,可谓人间爱情绝唱。《呼气如兰》描写美艳的女中学生奥丽卡不慎被父亲的朋友诱奸后,因不愿嫁给他被其枪杀的惨痛悲剧,对当时俄国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丑恶现象予以有力的鞭挞。 蒲宁的小说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又有其独特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不太注重情节和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因此,一代文豪高尔基认为,蒲宁是“现代俄罗斯最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他曾多次号召文学青年要像学习 19世纪古典小说那样学习蒲宁的作品。

作者简介

  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1870年生于 一个破落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庄园里度过的,由于家境中落,中学没有毕业便被迫辍学,自谋职业,生活十分坎坷。进入文坛后,蒲宁的社交活动增多了,思想视野开阔了。他很早结识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捷列肖夫等大作家。正是在他们的直接影响下,他走上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蒲宁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后。革命后,1920年侨居巴黎。国外他继续进行写作,主要作品有《米佳的爱情》、《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幽暗的林间小径》等,并于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但是他的创作鼎盛时期是在国内,主要是20世纪初的前20年。早期作品除大量诗歌外,还有散文小说。俄国1905年革命后,他的创作思想日臻成熟,写出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乡村》等,《乡村》的问世曾引起不同的社会反响。客观的地说,批评界对蒲宁作品的争议,即反映了评论家们审美视角的不同,也折射出蒲宁本人创作思想和世界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蒲宁的部分作品,写的都不外是破落贵族、新改变的暴发户——富农、贫穷落后的庄稼人、流浪汉等,一句话,所描绘的都是正在没落的贵族生活和破败的宗法制社会图景。蒲宁坚决反对十月革命。从1917年夏天起席卷全俄的革命运动使他陷入极度的惶惑和痛苦之中。1929年他离开了祖国,侨居巴黎。

图书目录

译者序
短篇小说
韦尔卡
娜塔利
马德里特
塔尼娅
爱情法则
呼气如兰
旧金山来的先生
中篇小说
米佳的爱情
长篇小说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附录1: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附录2:受奖演说
附录3:蒲宁创作年表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