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其人】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乱迁居鲁国。父叔梁纥有勇力,以军功封于陬邑。母颜氏,名徵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三岁丧父,家道中落,随母移居曲阜阙里。因少时贫贱,学会不少技艺。孔子自谓年“十有五而志于学”,早年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博学好礼,为乡人称道。孔子学无常师,传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三十而立,从事社会活动,同时创办私学,聚徒讲学,以《诗》、《书》、礼、乐为教,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学术自由的风气,对文化在民间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最著名的有颜渊、子路、子贡、子夏、曾参等人。孔子年五十而知天命,开始走上从政之路,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大司寇,行摄相事。因与执政季氏不合,自知在鲁国难以施展政治抱负,于鲁定公十三年(前497)率领一些弟子离鲁,周游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途中备尝艰辛,但都遭到冷遇,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在漂泊十四年后,返回鲁国,从事教育和文献整理,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论语》其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论”是论说撰写,“语”是孔子之言,《论语》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汇编,为研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资料。《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缉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成书,约在战国初期。流传至西汉,有今文本《鲁论》、《齐论》和古文本《古论》三种版本。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为基础,参考《齐论》和《古论语》,作《论语注》,共二十篇,成为后世的流传本。东汉时与《诗》、《书》、《礼》、《易》、《春秋》、《孝经》合称“七经”。朱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南宋以后士人的必读书。前人注释甚多,重要作品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等。【孔子的时代】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一些诸侯大国的势力日益强大,甚至出现了“陪臣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