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人类的生存意义上说,还是从人类交往意义上说,或者是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意义上说,都无法摆脱自我选择。自然的演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我意识和精神世界的不断沉积和厚重,选择愈来愈成为一个普遍的话题,它必然要求人们给予一种与以往不同而且较为合理的阐释,即从哲学层面上加以讨论。本书试图通过对选择论的理论说明,来揭示和论证选择的意义、选择的价值、选择的依据、选择的主体、选择的客体、选择的实现,即通过对选择从何而始,因何而生,谁在选择,怎样选择,选择什么,如何实现等问题的研究,深刻挖掘选择论的理论内涵,揭示出选择论的本质及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而通过对选择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通过对认识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为我国牢牢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坚定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给予科学的回应。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由绪论和五章组成。 绪论,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以及对选择论研究现状,表明选择论在认识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及我国所处的重要历史方位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人脑的反映机制在于主体的内在选择性与客体的统一;而社会历史的发展则具有自然规律的属性,却是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是决定论但体现出了自我选择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绪论还概括了选题的主题、立论、架构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自我存在是自我选择的逻辑起点。自我选择作为哲学范畴,首先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它既是一种认识过程,又是一种实践过程;它以自我存在为逻辑起点,在选择中又显示出自我的自由和创造性。自我选择的实质在于自我的自由,体现着自我存在的权利;但同时又受到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受到他我的限制。因此,自我选择不单单是自我自由权利的一个标志,自我选择还应充分考虑他我的存在和选择,确立他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我选择不在于自我的此在,而在于未来。它表现出自我存在的欠缺,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使自我得到充实。自我选择总是在设定、不设定或否定中进行取舍,这种取舍同时又是价值评价与价值实现的过程,其取舍的标准就是“真、善、美”,由此构成了自我选择的价值所在和道德所指,确立自我选择的权利和责任。 第二章,自我选择的依据。自我存在是以客观物质为基础的,任何选择都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人类社会正是在不同时间中的“现实空间”里进行自我选择的,主体的自我选择集中地表现为主体可以突破历史条件的限制,从而使社会发展呈现非线性轨迹和多样化的辩证图景。自我需要、欲望、愿望是自我选择的内在动力,自我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自我选择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任何选择都带有时代的特征,就在于它不可能摆脱已往的社会历史条件而独立存在,每个人的偶然的选择汇集成为一种合目的的、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三章,自我选择的主体。主体的自我选择不单单是由于客观物质条件所决定,也取决于主体自身。选择主体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主体的感性选择和理性选择是不可分的,但又有差别,具有思维能力的自我才是构成选择主体的本质。主体选择的内在机制决定或影响着自我的选择,自我选择不仅要合情,也要合理;不仅体现出自我的价值,而且自我价值的体现也应在他我之中。主体通过选择内化为固定的原则、观点和习惯,从而形成主观的世界,而主体通过选择的外化则形成客观的对象性世界,即对象性存在。 第四章,自我选择的客体。自我选择的客体分为内在化的客体和外在化的客体,外在化的客体又分为客观实在和虚拟的存在;内在化的客体可分为观念、观点、能力、习惯、意志等。自我选择一方面是对客体的选择,另一方面又受到客体的制约。在选择的客体意义上充分体现出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内在化与外在化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理论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作为选择客体而存在,都是由主体的选择而形成的,然而理论的观点必须随实践的观点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因此,只有通过自我选择的实现才能确立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章,自我选择的实现。自我选择的实现途径一般经过设定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从而达到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实现趋向于主体目的性的选择目标。自我选择实现的模式是一种自稳自组织的过程,它体现了主体选择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热切地渴望着精神家园。自我选择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机遇的把握,而对机遇的把握就是对机遇期的正确选择,因此,只有牢牢把握住战略机遇期,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