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九五高龄的季羡林先生的最新大作,收录了他自2001 年底住院至今在病榻上撰写的九十多篇文章,共二十四万字。内容丰富生动,有首次完整披露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和奋斗自强的感人事迹;有怀念自己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有为友朋写的序和跋;但更多的还是先牛平时所十分关注的人与火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人生观、生死观和人生感悟。内中洋溢着作者在新时代、新生活中老当益牡、笔耕不辍的零迈之情。并将这丰富的激情借助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文字、细心的观察和生动的事例自然流畅地抒发出来,从而具有更加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极富可读性和教育意义。 作者简介: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艾、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数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主要论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沦文集》、《印度占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天竺心影》等;主要翻译作品:《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家庭中的泰戈尔》、《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并撰写过《留德十年》等传记作品及《赋得永久的悔》等散文集。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等。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导 语:你了解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吗?你知道他对人生、生死的看法吗?本书是著名学者、九五高龄的季羡林先生的最新大作,收录了他自2001年底住院至今在病榻上撰写的九十多篇文章,内容丰富生动,有首次完整披露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和奋斗自强的感人事迹;有怀念自己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有为友朋写的序和跋;但更多的还是先牛平时所十分关注的人与火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人生观、生死观和人生感悟。 前 言:此书原拟定名为《新生集》,后来张世林兄建议改为“病榻杂记”。我稍一寻思,立即欣然赞同,我认为,世林兄不愧是内行,能点铁成金。”新生”二字干瘪无味,不知所云,经这样一改,则全书皆活矣。此书编纂过程中,我的助手李玉洁女士、杨锐女士付出了颇多的劳动,谨致谢意。为了保存历史原状,《新生集序》可作一单独的文章,仍然保留下来。 季羡林 06.9.10 事前同张世林同志达成了君子协定,2002年文章的结集就叫做《新纪元文存》(续编)。我原来以为,这也颇为顺理成章,并无异议。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学会了一点生意经。我觉得,《新纪元文存》已经出版问世,大家是熟悉的,在封面上,这五个字特别大,赫然昭如日月,而“续编 ”二字只能颇小,暗淡若晨星。读者如果不细心,是很容易忽略的。他们会认为,此书已经买过,不必再买了。这对做生意是很不利的。 于是我就想改一个名。大家都知道,给新书起名是煞费周章的。我想来想去,想出了“新生”二字。这两个字太平庸了,太一般了。如果想在上面撒一点檀香末的话,有大文豪但丁的名著在。 可是我并不想撒檀香末,对我来讲,这是亲身的经历。2001—2002年,我运交华盖,注定了是我的生病年。我曾三次住进301医院,其中有两次是抢救。在一篇文章中我写过,我曾到阎王爷殿前去报到。大概是因为手续不全,图章没有敲够数,或者是红包不丰,我被拒收。只好又溜达回来,躺在 301的病床上。 常言道,天佑善人。我是个善人吗?不管怎样,两次抢救都奇迹般地成了功。我是不折不扣地获得了新生。 我就以“新生”名吾集,志喜也。 200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