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数字通信的发展
1.2数字信号传输的波形
1.2.1语音和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1.2.2数字波形的形成
1.2.3具有滚降幅频特性的形成滤波器
1.2.4系统的各部分频率特性分配
1.3调制解调的一般理论
1.3.1Shannon的信道极限
1.3.2调制信号的信号空间表示方法
1.4信道的表述方式
1.4.1恒参信道和变参信道
1.4.2信道的系统函数和相关函数
1.4.3频率非选择性信道和频率选择性信道
1.5信源和信道的编码
1.5.1信源压缩编码
1.5.2信道编码
1.6本书内容安排
第2章衰落信道
2.1衰落信道的数字模型
2.1.1无衰落信道的线性恒参网络表示
2.1.2衰落
2.1.3衰落信道的数学模型
2.2地面视距微波信道
2.3散射信道
2.4高频无线电信道
2.4.1传输中的相位起伏
2.4.2幅度衰落
2.5移动通信信道的多径衰落
2.5.1移动通信信道的多径衰落
2.5.2多普勒频移的效应
2.5.3多径时延差
2.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信道
2.7数字信号经过衰落信道解调后的误码率
2.7.1瑞利衰落信道对数字通信误码率的影响
2.7.2多径时差选择性衰落引起的误码率
2.7.3低码率码元期间衰落信号变化产生的误码
2.7.4突发的统计
参考文献
第3章数字调制
3.1带通信号
3.2稳态随机带通过程
3.3信号的正交分解
3.3.1GramSchmidt法构造正交信号函数集
3.3.2KarhunenLoeve变换
3.4数字调制信号
3.4.1无记忆调制
3.4.2有记忆线性调制
3.4.3有记忆非线性调制
3.5格状编码调制
3.6数字信号功率谱
3.6.1无记忆线性调制信号功率谱
3.6.2CPM信号功率谱密度
3.6.3CPFSK的功率谱密度
3.6.4有记忆线性调制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参考文献
第4章AWGN信道最佳接收
4.1白高斯噪声恶化的最佳接收机
4.1.1相干解调
4.1.2匹配滤波解调
4.1.3最佳检测
4.1.4最大似然序列检测算法
4.2无记忆调制最佳接收机性能
4.2.1二进制调制误码率
4.2.2M进制正交信号误码率
4.2.3M进制PAM误码率
4.2.4M元PSK的误码率
4.2.5差分DPSK性能
4.2.6QAM误码率
4.3CPM信号最佳接收
4.3.1CPM信号的相位树图
4.3.2相关器输出度量计算
4.3.3CPM信号的性能
4.4AWGN信道中随机相位信号的最佳接收
4.4.1二进制信号最佳接收
4.4.2M进制正交包络检波性能
参考文献
第5章同步原理
5.1概述
5.1.1信号参数估计
5.1.2似然函数
5.2载波恢复
5.2.1最大似然载波相位估计
5.2.2面向判决环
5.2.3非面向判决环
5.3符号定时估计
5.3.1面向判决的最大似然定时估计
5.3.2非面向判决定时估计
5.4载波相位和符号定时的联合估计
5.5扩频系统的同步
5.5.1概述
5.5.2时延锁定同步法
5.6OFDM同步技术
5.6.1OFDM系统同步概述
5.6.2OFDM系统定时算法
5.6.3OFDM载波频偏估计
参考文献
第6章差错控制
6.1类型代数分组码
6.1.1预备知识
6.1.2BCH码
6.2ReedSolomon码
6.2.1RS编码
6.2.2RS译码
6.3低密度校验码
6.3.1LDPC码构造
6.3.2LDPC码的译码
6.4卷积码
6.4.1卷积码的结构和描述
6.4.2卷积码的解析表示
6.4.3卷积码状态图、网格图和重量分布
6.4.4卷积码的最佳译码——维特比算法
6.4.5维特比算法的差错概率
6.4.6卷积码的其他译码算法
6.4.7递归系统卷积码
6.5交织
6.6Turbo码
6.6.1Turbo编码
6.6.2Turbo码译码的MAP算法
参考文献
第7章自适应信号处理
7.1概述
7.2自适应滤波器的基本原理
7.3最小均方算法
7.3.1LMS算法原理
7.3.2递推最小均方算法的收敛
7.3.3梯度噪声及过量均方误差
7.4在码间干扰和加性白噪声下的最佳解调
7.5时域均衡器
7.5.1线性均衡器
7.5.2判决反馈均衡器
7.5.3分数间隔抽头抽样的均衡器
7.5.4均衡器级数的选择
7.6快速收敛自适应滤波
7.6.1最小二乘准则
7.6.2递推最小二乘Kalman算法
7.6.3线性预测和格型滤波器
7.7自恢复(盲)均衡
7.7.1基于最大似然准则的盲均衡
7.7.2随机梯度算法
7.7.3基于二阶和高阶信号统计量的盲均衡算法
参考文献
第8章全数字接收与软件无线电
8.1引言
8.2软件无线电的结构
8.2.1一般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结构
8.2.2硬件平台结构
8.2.3软件无线电系统结构
8.3软件无线电多波段接收和带通抽样
8.3.1软件无线电中的正交抽样
8.3.2基于正交抽样的全波段数字化方法
8.3.3一阶带通抽样
8.3.4高阶带通抽样
8.3.5ΣΔ抽样
8.4多速率处理和抽样率转换
8.4.1有理数倍多速率信号处理
8.4.2正实数倍抽样率变换
8.4.3时变CIC滤波的抽样率转换
8.4.4多通道信号抽取
8.5软件无线电多模式系统
8.5.1软件无线电的接收机结构
8.5.2突发模式MPSK线性调制接收机算法
8.5.3突发模式GMSK非线性调制接收机算法
参考文献
第9章扩频与多载波CDMA
9.1概述
9.2扩展频谱系统模型
9.2.1直接序列扩频
9.2.2跳频扩频
9.3扩频序列
9.3.1m序列
9.3.2Gold序列
9.3.3Kasami序列
9.3.4WalshHadamard正交序列
9.4AWGN信道上的DSCDMA的误码率
9.5多载波CDMA
9.5.1概述
9.5.2MCCDMA系统模型
9.5.3MCCDMA性能分析
9.5.4VSFOFCDM
9.5.5二维扩频VSFOFCDM
9.6OFDM信道估计
参考文献
第10章分集与自适应天线
10.1分集接收
10.1.1空间分集
10.1.2频率分集
10.1.3角度分集
10.1.4极化分集
10.1.5时间分集
10.1.6时空发射分集
10.1.7宽带多径分集与Rake接收
10.2合并技术
10.2.1最佳选择分集
10.2.2最大比值合并
10.2.3等增益合并
10.3分集对数字通信性能的改善
10.3.1分集对误码率的影响
10.3.2分集合并减少时延扩展
10.4自适应天线
10.4.1概述
10.4.2阵列天线输入向量
10.4.3线阵波束形成
10.4.4面阵波束形成
10.4.5自适应天线(智能天线)
10.5MIMO系统
10.5.1确定性的MIMO双向传播信道模型
10.5.2随机MIMO信道模型及奇异值分解
参考文献
第11章多用户通信与接入
11.1多址技术
11.2多址方式的容量
11.3码分多址与多用户检测
11.3.1CDMA信号与信道模型
11.3.2最佳多用户接收
11.3.3次最佳多用户接收
11.3.4非线性次最佳多用户接收
11.3.5检测器的性能特征
11.4随机接入方式
11.4.1ALOHA随机接入方式
11.4.2载波侦听多路接入CSMA吞吐量
11.4.3CSMA/CD吞吐量
11.4.4CSMA/CA 的Markov链模型分析吞吐量
11.4.5虚拟信道多址的其他方式
参考文献
第12章语音压缩编码
12.1概述
12.2ADPCM基本原理
12.2.1自适应量化器
12.2.2预测器的结构
12.2.3自适应预测
12.2.4ADPCM系统抗误差衰减因子
12.2.5自适应极点预测系数算法修正
12.3子带编码SBC
12.4线性预测编码
12.4.1线性预测分析基本原理
12.4.2语音信号模型参数
12.4.3线性预测编码器
12.5码激励线性预测语音编码
12.5.1码激励线性预测语音编码模型
12.5.2两级码书结构的CELP编码器
12.5.3残差激励线性预测RELP
12.6语音向量量化编码
12.6.1基本原理
12.6.2向量量化树状搜索方式
12.6.3RELPVQ编码举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