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要讨论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在本书的历史叙述中,“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本教材以文学发展为主要线索,在它的广阔背景下叙述各个时期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作家论和作品评价部分,则重点介绍、评论具体的作家、作品,既作宏观的陈述,又作微观的剖析。本教材的特点是:一、大量选用典范文本。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文学作品,离开了文学名著,就没有了审美活动,就没有了文学史。这本教材在作家论、作品论后面附有原著,其目的是直接提供细读文本,便于学生直面作品,增大阅读读量,在教者的帮助下,提高解读,鉴赏作品的能力。二、按文体特征安排编写体例,便于学生系统掌握不同文体内部样式、风格、流派的创作及变化,方便学生结合文体特征对文本进行艺术审美。三、注重评述及选文的人文特色。因为文学是活的文学,是有血有肉的文学,这意味着文学创作中体现和包容了知识分子巨大的精神探求的动力,这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精神传统。四、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的设计既考虑到“面”的宽泛性,又要顾及对具体文本的把握,以促进学生对文本本的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