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国际法日本法与日本社会

日本法与日本社会

日本法与日本社会

定 价:¥29.00

作 者: (日)六本佳平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法律文化研究文丛
标 签: 备用

ISBN: 9787562029243 出版时间: 2006-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361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从法社会学角度,结合实际论述了日本的法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内容上讲,不是就法论法,而是从社会角度观察法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法对社会的影响。这里所谓“法”,并非指制定法学中的宪法、民法、刑法等法规范体系,而是指“法体系”,即在整体社会中,为了维持法秩序而运营相应部门的一种结构。法体系是立法、司法、法律家和法学教育等各种制度的复合体,对应于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因此,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对法规、法制度内容和法解释的论述。 本书既可以作为大学一般性教育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对法律感兴趣的一般大众的教育读物。

作者简介

  六本佳平,1939年生于神户市。196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1965-1967年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系博士课程;1970年完成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法学博士)。1970年东京大学法学部副教授(法社会学讲座);1978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退休,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1996-1999年任日本法社会学会理事长。1999年任放送大学专聘教授。2004年任该大学特聘教授。主要著作:译著——D.罗伊德:《现代法学入门》(日本评论社1968年版);卢曼:《法社会学》(岩波书店1977年版);伯尔兹尼克:《法与社会的变动理论》(岩波书店1981年版)专著——《民事纠纷的法律解决》(岩波书店1971年版);《法社会学入门》(有斐阁1991年版);《法社会学理论》,(Dartmouth1998年版);《法社会学新起点》(编著,有斐阁1998年版);《法体系比较论》(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2002年版);《法的世界》(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2004年版)刘银良,男,内蒙占人,内蒙古大学文学学士,日本亚细亚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内蒙古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著有《现代日本社会》(日文);发表《日本企业的股票相互持有及其法律问题》、《公序良俗概念解析》等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第1章 法体系与法过程/1
1.1 如何理解法/1
1.1.1 本书的课题/1
1.1.2 作为规范群的法/1
1.1.3 法的运行/2
1.1.4 法规范的实现/3
1.2 法体系/4
1.2.1 着眼于法实现过程/4
1.2.2法体系的定义/4
1.3 法过程/5
1.3.1 法的作用(1)/5
1.3.2 法体系和法过程/6
1.4 法的功能/8
1.4.1 法的作用(2)/8
1.4.2 法的规范性功能和经验性功能/8
1.4.3 利害对立和法规范/8
1.4.4 最终解决/9
1.5 西方近代型法体系/10
1.5.1 法体系的历史形成/10
1.5.2 西方近代型法的特征/11
1.5.3 西方近代型法的规范性机能/11
1.5.4 法体系的弊端及其界限/12
1.5.5 法的秩序原理/12
1.6 本书的整体结构/13
第2章 法文化/17
2.1 日本法文化论的脉络/17
2.1.1 法体系的要件/17
2.1.2 日本的法文化论/17
2.1.3 川岛的法意识论/18
2.1.4 对川岛命题的批判/18
2.2 “法文化”的语义/19
2.2.1 文化/19
2.2.2 法文化/20
2.2.3 法意识和法观念/21
2.2.4 作为法与件的法意~g/22
2.3 日本的法文化y23
2.3.1 法文化的类型论/23
2.3.2 日本法的制度性特征/24
2.3.3 日本的法过程的特征/25
2.4 日本的法观念:/28
2.4.1义理秩序原理/28
2.4.2 与西方近代型法秩序原理的不同/29
2.4.3 法观念的国际比较/30
2.4.4 法文化与其他与件因素的竞合/33
2.5 法文化的历史性/34
2.5.1 传统法观念的历史背景/35
2.5.2 近代日本法文化的形成/36
2.5.3 日本法文化的未来/36
第3章 纠纷/38
3.1 法律案件处理/38
3.1.1 法过程与法律案件处理/38
3.1.2 法律案件与国民/39
3.2 法律问题/39
3.2.1 法律问题的概念/39
3.2.2 法律问题的种类/40
3.2.3 法律问题的意义/4l
3.2.4 法律问题的性质/4l
3.2.5 法律需求的弹性/42
3.3 纠纷/43
3.3.1 纠纷的社会学理论/43
3.3.2 纠纷的构成要素/43
3.4 纠纷的过程/46
3.4.1 纠纷的基础过程/46
3.4.2纠纷的现实过程/48
第4章 法使用/54
4.1 法使用的概念/54
4.1.1 法律问题和法使用/54
4.1.2 法使用的概念/55
4.1.3 法使用的形态/56
4.2 法使用的频率/57
4.2.1 法使用的参数/57
4.2.2 法使用率的测定/58
4.3 法使用的决定因素/69
4.3.1 决定法使用的个别条件和一般条件/69
4.3.2 法使用的局面与因素群/71
4.3.3 人格因素/72
4.3.4 资源因素/73
4.3.5 环境因素/75
4.3.6 法制度因素/76
4.3.7 构造性背景因素/77
第5章 纠纷处理/79
5.1 纠纷处理的方式/79
5.1.1 法体系的纠纷处理机构/79
5.1.2 纠纷处理的基本原理/79
5.1.3 最终约束力的授予/80
5.2 作为纠纷处理程序的审判/81
5.2.1 审判的固有功能/81
5.2.2 审判类型论/82
5.2.3 审判类型的特征/83
5.2.4 形式的合理的审判的功能性特征/84
5.2.5 实质性审判原理的意义/85
5.2.6 形式的合理的审判的局限,i~/85
5.3 纠纷处理程序体系/87
5.3.1 代替性纠纷处理程序/87
5.3.2 依合意进行纠纷处理的特征/89
5.3.3 合意性纠纷处理的构造原理/90
5.3.4 非正式纠纷处理的环境条件/93
第6章 法律家/96
6.1 作为专门职业的法律家/96
6.1.1 法体系的运营者/96
6.1.2 专门职业/96
6.1.3 法律家/99
6.1.4 法律家的固有能力/100
6.2 日本的法律家制度/102
6.2.1 法曹/102
6.2.2 历史背景/102
6.2.3 法曹资格/104
6.2.4 法曹二元/104
6.2.5 准法律家/105
6.2.6 外国法事务律师/106
6.3 法律家的补充和培养/106
6.3.1 补充过程的意义/106
6.3.2 日本的法律家补充制度/107
6.3.3 司法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108
6.4 法曹人口问题/110
6.4.1 法曹增员的必要性/110
6.4.2 律师增员问题的论点/114
6.4.3 司法考试制度改革/119
6.4.4 司法制度改革/121
第7章 法律服务i/125
7.1 法律服务和律师/125
7.1.1 法律服务/125
7.1.2 律师/126
7.2 律师/128
7.2.1 律师的社会地位/128
7.2.2 律师的社会背景与资料/129
7.2.3 律师的职业生活/130
7.3 律师界的实际状态/136
7.3.1 事务所的经营形式/136
7.3.2事务所共同化的意义/139
7.3.3事务所辅助人员/141
7.4 律师受理的业务/141
第8章 法律服务Ⅱ/146
8.1 法律服务的费用/146
8.1.1 律师的报酬/146
8.1.2 日本律师的报酬制度/147
8.2 促进利用法律事务的制度/150
8.2.1 法律途径的条件问题/150
8.2.2律师的报酬和权利的实现/151
8.2.3 有关其他结构/153
8.3 民事法律援助/155
8.3.1 法律援助的意义/155
8.3.2 日本的民事法律援助/156
8.3.3 民事诉讼援助现状/157
8.3.4法律援助制度的改革/160
8.4 与律师邻接的法律职业/160
8.4.1 相关职业的范围/160
8.4.2 准法律家/161
8.4.3 准法律家与律师的关系/162
8.4.4 公证人/164
8.5 企业法务员/164
8.5.1 企业法务部与法务员/164
8.5.2 企业法律事务及其人员/165
8.5.3 企业法务部与企业的法使用/170
第9章 审判制度/173
9.1 近代审判制度的引入/173
9.1.1 明治维新后的审判制度/173
9.1.2 明治宪法下的审判制度/175
9.2 日本宪法下的法院与法官/177
9.2.1 司法权的独立及其优势地位/177
9.2.2 法院和审判制度/179
9.2.3 法官/180
9.3 法曹一元论/184
9.3.1 战后的改革和资历制度/184
9.3.2 临时司法制度调查会/185
9.4 司法行政和法官的独立/189
9.4.1 集权的司法行政/189
9.4.2 司法的危机/193
9.4.3 新的司法改革/194
第10章 民事审判/196
10.1 民事审判案件/196
10.1.1 法院处理的民事案件种类/196
10.1.2 各种民事审判的利用频率/197
10.1.3 民事审判的利用频率/20l
10.2在审判中当事人的作用/'206
10.2.1 审判和交涉过程/206
10.2.2 起诉的主要原因及起诉人/208
10.3 民事审判案件的处理/216
10.3.1 统计观察/216
10.3.2 和解与判决/219
10.3.3 和解处理存在的问题/222
10.4 由法官作出的法律决定/223
10.4.1 法律判断的性质/223
10.4.2 最高法院法官的判决态度/225
10.4.3 对机动车事故的处理/228
10.5 现代型诉讼/236
第11章 刑事司法和规制/242
11.1 犯罪及其发生/242
11.1.1 犯罪现象/242
11.1.2 日本的犯罪状况/244
11.2 刑事司法程序/250
11.2.1 宪法与刑事司法程序/251
11.2.2 刑事司法的程序流程/252
11.3 刑事司法程序的作用/255
11.3.1 刑事司法政策/255
11.3.2 警察与搜查过程/259
11.3.3 起诉裁量/262
11.3.4 刑事审判/270
11.3.5 刑事司法与法文化/272
11.4 规制/276
11.4.1 规制与法律的实效性/276
11.4.2 规制的社会过程/278
11.4.3 河流水质规定的例子/279
第12章 法与社会变动i/286
12.1 法与社会/286
12.1.1 法过程与社会/286
12.1.2 法规范的内容/287
12.1.3 社会变化与法的变更/288
12.1.4 实定法导致的社会变革/290
12.2 离婚与法/292
12.2.1 社会变化中的离婚法/293
12.2.2 离婚法的社会过程/297
12.2.3 离婚申请不受理申述制度/299
12.2.4 围绕协议离婚法的争论/300
12.3 农户继承/303
12.3.1 农地均分继承制的矛盾/303
12.3.2 农户继承实况调查/306
12.3.3 社会变化与农业政策的转变/311
第13章 法与社会变动11/313
13.1 土地、房屋租赁与法/313
13.1.1 明治民法中的不动产租赁/313
13.1.2 民法规定和租赁关系/315
13.1.3 租地、租房(土地租用、房屋租用)法的修正/318
13.1.4 佃耕争议与佃耕立法的挫折/320
13.1.5 围绕租地、租房的现代法与社会变动/323
13.2 雇佣上的男女平等/326
13.2.1 法理念与差别行为/326
13.2.2 判决解决/328
13.2.3 雇佣机会均等法的制定/330
文献一览/334
索引/349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