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中国经济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定 价:¥29.00

作 者: 汪斌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丛编项: 以国际区域为新切入点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标 签: 经济与管理 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

ISBN: 9787802063853 出版时间: 2006-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195 字数:  

内容简介

  从本书的标题和前面第1节的选题意识中可以看出,本书研究的主题涉及相互联系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要研究中国产业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研究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以往相当多的文献中,通过对这两个问题是分别进行考察的。其次,研究中国产业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又首先要考察作为中国产业参与的当代国际分工格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为国际分工格局分其分工体系,不是静止而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从整体上来看的全球国际分工格局在不断变化,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态;而且本国与外国的不同国家间的分工关系,随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发生变化。再次,研究中国产业业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必然涉及到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以及与各国的国际比较,需要作大量的经验实证研究。由此,需要确定具体的实证分析样本。在本书,虽然立足全球视野,但笔者仅仅选取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的三大典型“板块”。最后,在明确中国产业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所处位置后,为了实现成为一流经济强国这一战略目标,需要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如前所述,此次调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因而在调整内容和思路上不同于以往历次调整,需要作出全面、重新重视。必须指出的是,鉴于中国的国情,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单纯是一个生产、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策和体制问题。

作者简介

  汪斌,1951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9年和1995年曾两次赴日本,作为访问学者从事国际合作研究近两年。现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产业经济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从90年代初以来已公开出版学术著作(包括合著)10多部,其中个人代表作有:《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当代经济学文库》、《全球化浪潮中当代产业结构的国际化研究》、译著《土地经济学》等。同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浙江社会科学基金、地方政府委托等研究项目近20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近年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国际产业经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东亚经济发展等。

图书目录

序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相关文献概要回顾与述评
 0.3 本书研究主题、分析方法和体系框架说明
上篇 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的诸特点解析
 第1章 全球宏观: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分工新格局
  1.1 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及其动态演进
  1.2 国际分工新格局形成中国分工形态的变化 
 第2章 区域中观:国际区域分工体系与分工形式的发展
  2.1 区域国际分工体系的动态演进
  2.2 区域国际分工中的协议型国际分工
 第3章 跨国公司微观:公司内部国际分工发展和对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形成的影响
  3.1 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3.2 跨国公司对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形成的影响
中篇 中国产业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的地位
 第4章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国际比较 
  4.1 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 
  4.2 产业结构中工业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 
  4.3 产业结构中工业投入结构(质量)的国际比较 
 第5章 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5.1 本章分析方法的选取和数据来源说明
  5.2 中国与区域内产业间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 
  5.3 中国与区域外产业间比较优势的国际比较 
  5.4 产业内贸易状况的考察:中国与区域内
  5.5 产业内贸易状况的考察:中国与区域外
  5.6 有关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和国际分工类型的补充考察
第6章 中国产业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研判 
 6.1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特点
 6.2 中国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总体特点
 6.3 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考察
下篇 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7章 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第8章 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战略思路
 第9章 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产业政策的转型 
 第10章 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本项研究的中期成果——论文目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