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杨的“前世”和她的“在路上”张宝全王秋杨刚登山时,还是一只不折不扣的菜鸟。虽然得到了王勇峰等“高人”的指导,我也没把她这种喜好当回事。以为不过是寻找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而已,就像有人喜欢瑜珈,有人喜欢逛商场一样。没想到这几年,她越走越远、越登越高,徒步走到了地球的南极点、北极点,明年还要登珠峰。这实在是我当初不曾预料。《圣经》说:你日子如何,力气便如何。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外是人对生活的妥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就得打点出什么样的精神。可再往深处一想,好像也并不那么悲观,似乎也在说,人的精神和体力,实际也有着无限的潜能,只是看你能不能把自己放在一种使它焕发出来的状态。对王秋杨而言,她似乎已经找到了这种焕发的状态,这种状态使她痴迷、坚定和神往。这就是“在路上”。传说中有一种鸟,只有翅膀,所以一生都在飞翔;还有一种鸟,翅膀全已退化,只能在地上行走。如果说王秋杨是第一种鸟,那么我们大多数人就是第二种鸟:没有了飞行的翅膀。所以只能通过她的日记、她的照片,她的事后叙述,感受她的“在路上”,感受她的翅膀“在路上”的飞翔。王秋杨总说她的前世是西藏人。人究竟有没有前世,我也时常困惑。但我一直在想,也许在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之外,真的有一个非物质的精神世界,这是不是就是我们景仰的“神”,一种人类共同意识,一种精神的本原、一种游离于客观之外的存在。在这种客观之外的存在中,你能感悟到生命最本初的快乐,也能听见生命生长时的声音。对于王秋杨来说,西藏好像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所以,她一次又一次的去西藏,在西藏建苹果学校,今年还要在阿里恢复赤脚医生制度,仿佛教育和医疗不仅是她现实的痛也是她在西藏感动的盲点。我有时很羡慕王秋杨,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前世”,知道自己前世的人是幸福的,前世不仅仅是灵魂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天存放心情的地方……是为序。2006年4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