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它是受诸多社会因素制约的。在阶级社会里,首先是受阶级斗争的制约;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也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东南地区民族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凡是与汉族接触或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就较高,大致与当地汉族相当。反之,在一些僻远山区,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力发展比较滞后,交通又较闭塞,受外来文化影响少,这些地方就显得要后进一些。历史发展是不平衡的,民族关系发展同样也是不平衡的。东南地区古今民族关系发展变化比较大。古代的原住民——百越民族消失了,有的发展演变成为现代的一些少数民族;有的被汉族同化,成为当地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地区从一个纯粹少数民族聚居区,演变成为以汉族为主的地区,民族关系的变化是很大的。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关于“汉化”问题“汉化”是人类社会同化现象的一种,认同是同化的一个标准。“汉化”是指非汉族同化于汉族的现象,应与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加以区别。东南民族虽然受汉文化影响很深,但并非全部“汉化”。东南地区汉文化中表现诸多特点,各地也不尽相同,这是汉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接触、吸收的结果。文化互动、族群重组。这也是民族关系中的一个特点。如东南地区的汉族并非靠人迁的汉人的自身繁衍,其中有不少是当地少数民族被同化而成为汉族的。因而东南各族所创造的诸多文化,很自然地为人迁的汉人所接受,并成为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地区的汉文化中含有诸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文化互动重组的结果。东南地区汉语方言十分复杂,从大范围可分为越海系(江浙系)、湘赣系、南海系(两广本地系)、闽海系(福老系)和客家语系等,如果再细分,每个方言区还可再分为若干小方言区。每个方言区,则成为一个民系.民系与民族的形成不同,民系是汉族人迁于非汉族地区之后,与当地民族长期共处,文化上相互采借与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民系,它的形成便是汉人人迁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后与土著畲族相互接触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与互动,是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必然现象。通过对东南民族关系的探述,使我们更加明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是各族友好关系发展的结晶。编者是基于上述的理论框架来构筑全书的一些基本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