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10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一座古桥的,当作这本书的《代序》,或许合适。题目叫:《又见一座北京古桥》。北京的古桥数量多,而且名气大,个个都有大段的故事,其中国宝级、市宝级就有七座。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便是一座名桥。最近,我在西山里看见一座桥,它既古老又可爱,不妨记述一下,以期引起重视,将它认真保护起来。这座古桥建在大山涧里,是个大型独拱石桥。在北京,独拱桥里最漂亮的要数颐和园里西堤六桥之一的玉带桥,它拔水而起,突起一个大罗锅,非常高,非常陡,造型飘逸,相当惊人;山涧里的这一座,也属于独拱,但恰恰相反,拱圈虽很大,桥洞却向下伸展极深,罗锅反而起伏不大,只因它是架在两山之间,好像匹夫当关,一位巨人分腿而立,挺立在山涧当中,气度非凡。桥是石质的,由下到上,全是大块的整齐的青石,工艺精湛,今岿然独存。此桥以其巨大和雄伟而夺势。它不是“小桥流水”,它是座大桥。拱圈的半径约有3米多,半圆之下,再伸下去四五米,总高约有8米,相当于三层楼,非常壮观。这么一座大桥飞架在荒郊野外,下面是很深的山涧,泉的激流在奇石怪岩间一泻而下,不论是近看,还是远看,全部精彩,令人赞叹不已,绝对是人间美景。陪我观看的李成志老师和丁传陶老师说,此桥已有800年的历史。他们俩是石景山的文物迷。那当是金代中期了,石桥差不多和卢沟桥同庚。起因是桥附近有一座有800年的古刹,叫双泉寺,它是金章宗避暑的场所,寺旁因有两股山泉流过而得名。寺碑上有关于这座桥的记载,称它为“万善桥”。《日下旧闻考》一百零四卷里对此桥也有记载,明代弘治七年(1495)文人钱福曾撰有此桥的碑记,立碑距今恰好500年了,这起码是桥的最低上线,可见桥的古远了。桥在八大处的西麓,由八大处翻过山,跨过深壑,便能到双泉寺西面的天台山慈善寺,这是一条古代进香道,万善桥是必经之路的过涧桥。如今在正对面的西山坡上还有一座小石佛,约半人高,右边有石刻题记“双泉寺僧人圆喜,发心造接引佛一尊,万历十年十一月初一日”,距今400多年,也是石桥历史有力的佐证。桥上方沟床中有几块体积极大的墨绿山石,形状、结构和花纹都相当奇特,不知由什么地方滚来至此,恰成桥的衬景。桥下深壑当中有小潭,山泉使它常年有水,水中有鱼,又是一景。桥附近多樱桃树、杏树、香椿树和皂角树,可惜山民们不懂经营,果实和嫩叶差不多都白白荒在树上,足见这里和外界接触不多,尚不够开化。如今,这里人家稀少,年轻人多已转移山下或进城,只有遍地的石磨和石碾子,说明这里或许曾经发达过。两米直径的大碾盘,相当完好,早已弃而不用,摆在那里很像古朴的民俗博物馆的陈列,看着怪可惜的,石碾好似在无言地述说着人间沧桑变化。如今,由城里去万善桥,已不必翻山越岭,只要到石景山区,出模式口,到三家店,沿一条叫黑陈路的山道,驾车上山便可以一直开到桥前。那里有山泉、古桥、樱桃树和石碾,都很诱人,静静等着今日的欣赏者。以上便是那篇文章。最近,忽然间我收到一封信,写信人叫梁欣立,他写了两本书,一本叫《北京古狮》,另一本叫《北京古桥》,都是讲北京地区的,希望我有兴趣看看。过了几天,他来了,带了两部厚厚的书稿,我当即坐下来翻看。他默默地待在一旁,过后,他问我:“能为我写个序吗?”我没犹豫:“没问题。”又想起上面那篇文章,便有了拿它权当《北京古桥》一书的“代序”的想法。我只写了一座桥,而梁欣立找到了二百多座古桥,附有照片,全有文字描写,而那些桥本身有不少都比我描写过的万善桥更精彩,更有故事,更有价值。可见,此书之分量有多重。不仅如此,梁欣立还举出五百多座已经消失的北京古桥的名字和位置,仅此一数就够令人吃惊。它无疑是一部关于北京古桥的权威之作。有一个直觉,关于北京古桥,在我与这位作者之间,有许多共通的东西。比如说:应该选一批古桥,注意,是整整一批古桥,作为向政府建议的对象,列入重点保护单位,挂上牌子,哪怕是区县级的。因为挂牌的第一功能,就是不能拆。而不能拆,是一切问题的前提。如果说水是城市的生命之源,那么,桥,就是这些生命之源的标记,不朽的、漂亮的标记。水是天赐的,而桥则是人的智能和劳动的产物。有了桥,就有了天人合一。有了桥,就有了沟通、交往、交流、友谊和进步。所以,要感谢桥。要记住桥。要保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