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章 战前国际金融史
第一节 国际金本位制
第二节 金本位制之崩溃
第三节 国际金融制度的演变
第二章 英美方案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两个方案
第三节 主要区别
第四节 谈判过程
第五节 最后协议
第六节 色瓦那会议
第三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一节 目的与职能
第二节 成员国
第三节 配额及投票权
第四节 组织机构
第五节 适用法律与法律解释
第四章 一般提款权
第一节 国际货币金融体制
第二节 一般提款权
第三节 备用与扩大安排
第四节 总借款协定
第五节 其他提款制度
第五章 特别提款权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特别提款权的分配
第三节 业务与交易
第四节 定值
第五节 兑换与利率
第六章 外汇制度
第一节 第条与第条外汇制度
第二节 过渡性安排
第三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贸易
第四节 外汇法规与合同
第五节 中国的外汇制度
第七章 汇率制度
第一节 布雷顿森林制度之崩溃
第二节 改革谈判
第三节 经修订的第条与附录
第四节 外汇制度实践
第五节 与汇率相关的义务
第六节 固定汇率制度的前景
第八章 监督与磋商
第一节 合作的义务
第二节 磋商程序
第三节 磋商的内容
第四节 其他磋商
第五节 磋商的效果
第九章 世界银行团
第一节 世界银行的宗旨与机构
第二节 世界银行的资金
第三节 世界银行的业务
第四节 国际开发协会
第五节 国际金融公司
第六节 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
第十章 区域性开发银行
第一节 亚洲银行建立的历史
第二节 宗旨、成员、组织机构及资本
第三节 贷款与技术援助
第十一章 区域性金融安排
第一节 欧盟货币及银行制度
第二节 国际结算银行
第三节 其他区域性金融安排
第四节 兑汇安排
第十二章 银行的职能与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第一节 银行的职能与业务特点
第二节 防范性规定
第三节 保护性规定
第四节 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第十三章 中国的银行法律制度
第一节 银行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银行制度的架构
第三节 世纪年代初的改革措施
第四节 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五节 商业银行
第六节 外资银行
第十四章 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第一节 银行与客户关系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 活期存款账户
第三节 银行的保密义务
第四节 银行的抵消权
第十五章 银行票据
第一节 票据的种类与相关法律原则
第二节 收款银行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付款银行的义务与权利
第四节 银行交易的电子化及相关法律问题
第五节 票据的国际立法
第六节 中国的票据制度
第十六章 银行信贷担保权益
第一节 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不动产和有价证券之抵押
第三节 物权之抵押
第四节 担保
第五节 安慰信
第十七章 银行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信用证贸易
第二节 信用证当事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 信用证交易中的文件要求
第四节 履约保证
第十八章 国际金融中心与金融市场
第一节 香港地区的银行制度
第二节 香港证券市场
第三节 股票发行与交易
第四节 美欧日关于股票交易的法律
第十九章 中国的证券制度
第一节 证券市场的演变
第二节 证券市场管理机制和原则
第三节 证券市场参与者与交易规则
第四节 证券发行与上市
第五节 信息披露要求
第六节 收购与证券交易
第七节 证券市场
第二十章 货币、期权、兑汇市场
第一节 货币市场
第二节 期权市场
第三节 兑汇市场
第四节 其他融资方式
第二十一章 国际信贷
第一节 银行团成员的关系与义务
第二节 银团贷款协议条款评析
第三节 项目贷款
第四节 主权风险与主权条款
第五节 适用法律
第六节 外汇与税务条款
第二十二章 网上银行与电子货币
第一节 银行业务电子化
第二节 银行网络化与货币电子化
第三节 电子货币
第二十三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金融秩序改革
第一节 世纪沧桑
第二节 风暴启示
第三节 面临抉择
第四节 改革努力
第五节 待竟兴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