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6)》的使命是向人们鸟瞰式地展示过去一年——2005年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科学研究全貌。编写这部最新报告缘起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立后,我被任命为基地首任主任,很想将全国高校系统新闻传播学科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和主要学术成果作一些收集、整理与分析,一年出一本书,以检阅占全国该学科研究者和成果都达到80%的这支队伍,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教育部社科司从2005年起,每年召集哲学社会科学十余个学科的部分专家,编撰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蓝皮书。我作为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专家代表也有幸参与其中。这部蓝皮书由于篇幅的限制,每个学科只收入1—2万字的报告,只能简略而难以充分地展示这个学科研究的繁荣状况和丰硕成果。 2004年开始,在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课程《新闻传播学前沿》的教学时,我每年都要求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就本年度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写出综述报告。多数同学的这份作业写得十分认真,收集大量资料,分析也较到位,很有推广的价值。事实上,不少新闻学术期刊也认识到这些作品的价值,其中的一些综述报告已经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一些研究机构和出版社合作,每年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蓝皮书,但新闻传播学整个学科研究的蓝皮书尚无人组织。于是,编撰这样一部全面反映上一年度研究动态,梳理代表性论文观点的这部最新报告,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这部最新报告的编写过程是这样的:先由每位同学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从期刊网和各种学术期刊广泛查找资料,对主要作者及其论文中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提炼,写出初稿;主编阅读后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同学补充、修改和完善;主编及副主编根据这些初稿,吸收其他渠道提供的文献资料,写出总报告。这个报告已经提供给教育部社科司主持的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蓝皮书主编者,将作为该书的一部分予以出版。经修改补充后,同时作为我们这本书的主体报告。这个主体报告连同每篇分报告,构成本书的主要内容。 作为本书的主编,我认为这部最新报告的价值在于,经过几十位博士研究生(其中有几位已经是教授、副教授,还有一位是博士后在站研究人员)历经3个月时间的地毯式地查找和认真梳理分析,又经过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基本上已经涵盖了过去一年出自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的主要研究论文。主体报告中还对过去一年出版的主要著作、召开的主要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梳理分析。全面忠实地陈述研究状况和学术成果,应该是本报告的一个特色,也是它的主要价值所在。具备这样一个特点,既便于国家有关部门、学术机构检阅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状况和成果,也便于向哲学社会科学各界的专家学者汇报和展示我们的学术成果,同时,也为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师生提供一部最新研究资料。 这部报告尚有缺点和不足:由于请几十位博士研究生分头撰写,虽经上下几次反复修改,主编把关,但在资料展示的详略、观点陈述的深浅以及行文风格上仍难以做到整齐划一。此外,成书时发现不可缺少的某些部分遗漏了,赶紧请有关作者赶工补齐,但仍可能会有少量遗漏。有的分报告开始较早,而个别学术刊物的最后一期到春暖花开后才送达,里面的个别作者很有分量的论文也许没有收入。总之,因为是第一次请这么多作者做这样一件规模不小的“工程”,又没有经验,一定恳请相关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给予批评和海涵。我们有信心在各位的指教和鞭策下,更加努力工作,争取在2007年把又一部最新报告做得更好一些。 这部最新报告目前主要限于反映中国高校研究新闻传播学的状况及成果,研究中对个别作者的身份难于确定的,一般也吸纳收入。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涉及属于中国的台港澳地区的高校。将来会将全国非高校系统和台港澳地区的研究状况及成果都包括进去。而且,依照本人的设想,这部最新报告除了中国的内容之外,还将包括全球主要国家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进展状况和代表性学术成果。这部分工作将延请海外学者和我们共同来完成。凭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丰富的海外资源和众多海外朋友,做好这些工作应该是不困难的。我们将沿着这个设想积极谋划。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把最新报告做成我们这个国家创新基地和我们新闻学院的一个品牌。 这是一件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也是我们基地的一个成果。我作为基地的主任,2005级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主讲教师,领导年轻人做这个最新报告,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宝贵的东西,令我再次体悟到“教学相长”这个真谛的丰富内涵。利用这本书付梓的机会,向年轻朋友们说一声谢谢,也向年轻人研究过的作品的作者——众多学者们——表示敬意,同时也向支持这项工作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最后,向配合我完成本年度最新报告的我的两位博士研究生张晓锋、马汇莹同学道一声亲切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