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成于南北朝,而智永写千字文真迹在唐代已经很少,至宋代更难得一见,现流传较为可靠的有三种:(一)唐代传到日本的墨迹本;(二)北宋大观三年的薛嗣昌刻本;(三)南宋《群玉》一贴四十行本。此三本具有三种风格,本贴采用的墨迹本现藏于日本。贴内文字系由此墨迹本放大而来。以供学习之用。据载录《千字文》始于梁武帝时代,梁武帝喜爱五羲之书法,搜集了不少书不少书法真迹,命侍从周兴嗣编成韵文,成为后世习字范本。智永也用许多时间专于王氏书法,以便流传。《千字文》在唐代评价极高,如清何绍基称:智永千文,毛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可知要想了解王羲之的真迹,去探求书法的妙谤已无可能。因而从智永书千字文中寻找王羲之笔法,不失为一条途径。依据北宋《宣和书谱》载,当时府内收藏智永之真迹二十三件,其中楷书十件,草书十三件,里面就包含了《千字文》十五件。相传智永住欣寺写的《千字文》有八百多件。分赠浙江工区各大庙寺。这些作品传出后,许多喜好智永书法者纷纷上门求购,往往价愈万金,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留传至今,尚有墨迹本传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