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的基础是我的博士论文。把《庄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精神的沐浴。因为喜欢《庄子》而选择了这样的题目,但是,当我深潜其中遨游时,发现这是精神的大壑,它“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我担心自己能否取走哪怕一杯水。我时时诧异于庄子的思想,在我们这样一个恪守人伦、重功名利禄的传统中,何以会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传统存在?在鸿蒙初开之际,我们的传统思想何其活跃和多样,人格何其高贵和伟岸,庄子离我们何其遥远。我也时时惊叹庄子事事洞明,能照出自己身上的“小”来,恍然感觉到他又近在咫尺。虽然论文早已顺利通过,博士毕业也已经两年多,我一直想把心中的感慨书写出来,却总觉得庄子在自己的意识里仍然是混沌的,我不能走近他,只能若即若离地守着他。这样的结果差强人意,但我倾尽了一切努力靠近他,几乎手不释卷地看着他。也许,根本没有人能够抵达庄子的藐姑射之山,但与冰雪肌肤的神人同游,徜徉其中,澡雪精神,逍遥自在,才是人生一大幸事。庄子的“游”是一种过程,既然已经心甘情愿地在“游”的路上,就不在乎结果如何,从容地走,承认自己的路还很长。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般短暂,何况三年。三年求学,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过“忽然而已”,然而,这逝去的弹指间,却是我人生的重要阶段。期间,我失去的不过是时间的一瞬,得到的却是无以言传的人生体悟和学养熏陶,在学术规范、专业学习和研究方法诸多方面大有收获。我有幸得到了导师刘宝才教授的悉心指导。刘先生为文严谨,一丝不苟;为人谦和,宽以待人,时时处处践行着审美生存的理念,成为弟子们做人做事的风范,必将影响终生。先生在论文的选题、大纲的拟定和草稿的修改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大到论文结构,小到具体观点和语言表达,都逐一批阅,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论文如有些许价值,首当归功于先生的耳提面命。我也有幸得到了张岂之、黄留珠、方光华、陈国庆、谢扬举和张茂泽等教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在师长们的谆谆教诲下,日夜地辛劳,换来了甘甜的果实。我深深地感激我的恩师以及西北大学思想所的诸位先生。然而,纵有万语千言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惟有深深地铭记,以更加勤勉的努力回报师长们的关爱。 最后,感谢西北大学“211”办的鼎力资助,感谢西北大学文学院竭力为青年教师创造科研条件,感谢商务印书馆常绍民编审和责任编辑的辛勤工作,是大家的共同支持才使小书得以顺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