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论坛的组织者们确曾设想过一种标新立异的会议方式:既然会前已把所有的论文都贴上了论坛网页,而且从理论上说所有的与会者都已通过该网页在会前阅读了全部论文,那我们何不干脆就直接进入讨论程序,直接就几个场次的中心问题展开争辩?但思来想去,论坛的组织者们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比较激进的计划,他们在最后一刻胆怯了、退却了,于是论坛开成了人们所惯常经历的那样。固然,与会者的思想是活跃的,交锋是尖锐的,气氛是热烈的,态度是坦诚的,提出的问题和观点也往往给人以启发,但受时间的限制,讨论往往是点到即止,从而留下了遗憾。如果拿本届论坛与2003年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次网络会议相比,两次会议可以说各有千秋。第一次会议提出了不少前沿性的问题,与会者大都是从各自的问题意识介人讨论的,那一次会议提出的问题我们至今记忆犹新:民俗、民间文学研究是应当告别田野、回到文本还是应当文本与田野并重或更注重田野?民间文化传统的本真性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引进的西方民间文学和民俗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普遍方法,还是我们建构意识形态的特殊资源?我们如何通过对钟敬文先生学术成就的评价把握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未来发展的契机?但是,这些问题尽管鲜活,讨论的结果却仍然让人感到有些泛泛而论,也就是说,基于感性认识的意见居多,具有理论深度的知识积累还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