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代引言)
一、证据法学与认识论
二、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
三、司法裁判中的证据
四、刑事诉讼中的证明
五、证据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
第一编 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
第一章 西方国家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英美法系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
一、吉尔伯特
二、边沁
三、斯蒂芬
四、菲利浦斯
五、斯达克
六、威尔斯
七、贝斯特
八、格林列夫
九、泰勒
十、撒耶
十一、威格摩尔
十二、摩根与米切尔
十三、坎布利尼
十四、莫尔
十五、克劳斯
十六、最新动向
第二节 大陆法系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我国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我国现代证据法学的起源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证据法学
一、建国初期的证据法学
二、20世纪90年代初的证据法学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证据法学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证据法理论
一、举证责任理论
二、自由心证
三、法院阐明权与法官的心证公开理论
四、事证开示制度与证据保全制度
五、证明妨碍理论
第二编 证据法学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界定
一、证据学的理论基础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二、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与一系列概念的区别
第二节 一元论的基本构成及其评析
一、一元论的基本构成
二、对一元论的评析
第三节 二元论的基本构成及其评析
一、二元论的基本构成
二、对二元论的评析
第四节 三元论的基本构成及其评析
一、三元论的基本构成——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
二、对三元论的评析
第五节 多元论的基本构成及其评析
一、多元论的基本构成
二、对多元论的评析
第四章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证据裁判原则
一、证据裁判原则的含义和历史发展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主要内容
三、证据裁判原则在我国之适用
第二节 自由心证原则
一、自由心证之定位
二、自由心证原则的主要内容
三、自由心证原则的制约
四、我国应确立自由心证原则之探讨
第三节 直接言词原则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确立及功能
二、直接言词原则的适用及例外
三、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证据制度中的实现
第四节 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源起与含义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证据法上的地位
三、诚实信用原则在证据法上的表现与应用
第五节 利益衡量原则
一、利益衡量原则的源起
二、证据法中的利益衡量
第五章 证据立法模式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证据立法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立法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立法
第二节 我国的证据立法
一、我国证据立法研究的现状
二、证据立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我国证据立法的模式选择
四、我国证据立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证据法专家建议稿
一、《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搞)》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
第三编 证据
第六章 证据概述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一、事实说及相关争论
二、证据概念的新说
三、证据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证据属性
一、传统证据属性学说
二、证据属性新说
第七章 证据种类
第一节 两大法系证据种类的立法与理论
一、英美法系证据种类的立法和理论
二、大陆法系证据种类的立法和理论
第二节 我国证据种类立法及评析
第三节 具体证据种类
一、同案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二、电子证据
三、心理测试检查结果
四、现场笔录
第八章 证据分类
第一节 证据分类概述
一、西方国家证据分类研究
二、我国大陆地区的证据分类理论
三、我国台湾地区证据分类研究
第二节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分类标准
二、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和特点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范围
四、传来证据的证明力问题和作用
五、传来证据与传闻证据的区别
六、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三节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一、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分类的标准与概念
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种类与范围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特点与区别
四、间接证据的作用
五、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四节 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一、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分类的标准
二、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概念和特点
三、言词证据、实物证据与人证、物证
四、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范围
五、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证明方式
六、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五节 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
一、三种分类的标准与概念
二、关于三种分类的优劣之争
三、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的特点
四、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六节 本证与反证
一、本证与反证分类的标准和概念
二、本证与反证的特点
三、本证与反证的运用规则
第七节 主证据与补强证据
一、主证据与补强证据分类的标准与概念
二、主证据与补强证据的特点
三、补强证据的适用条件与运用规则
四、补强证据在我国的适用范围
第九章 证据规则
第一节 证据规则概述
一、证据规则的含义
二、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
三、两大法系证据规则的比较
四、证据规则的功能
五、证据规则的法律意义
第二节 两大法系主要证据规则及程序适用
一、证据规则的基本体系
二、证据的相关性规则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四、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五、其他证据规则
六、证据规则的程序适用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证据规则
一、我国证据规则的立法现状
二、建立健全我国证据规则的必要性
三、健全我国证据规则的原则和要求
四、我国具体证据规则的建构
五、我国证据规则的程序建构
第四编 证明
第十章 证明概述
第一节 证明概念
一、传统证据法理论中的证明
二、狭义证明理论
第二节 与证明相关的概念
一、证明与释明
二、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
第十一章 证明对象
第一节 证明对象概述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二、证明对象的特征
三、证明对象的种类
四、免证事由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明对象
一、被指控犯罪行为构成要件的事实
二、与犯罪行为轻重有关的各种量刑情节的事实
三、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可罚性的事实
四、排除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实
五、刑事诉讼程序事实
第三节 民事诉讼证明对象
第四节 行政诉讼证明对象
一、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关的事实
二、行政赔偿构成要件的事实
三、行政诉讼程序事实
四、行政诉讼自认和司法认知
第十二章 证明责任
第一节 证明责任概述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二、证明责任的性质
三、证明责任的法律属性
第二节 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一、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二、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
三、我国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立法
第三节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
一、民事证明责任分配基本理论
二、民事证明责任的倒置
三、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立法
第四节 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
一、行政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二、我国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立法
第十三章 证明标准
第一节 证明标准的概念
一、证明标准所适用的诉讼阶段
二、证明标准的语词之争
第二节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之争
一、我国传统证据法学中的客观真实理论
二、反对客观真实的各种批判理论
三、客观真实论者的回应
第三节 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分歧
一、排他性标准
二、内心确信无疑的标准
三、排除合理怀疑标准
四、“客观真实论”论者的证明标准
五、确定无疑的证明标准
第四节 证明标准的多元化与层次性
一、证明标准的多元性
二、证明标准的层次性
第五节 立法能否设置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否定论
二、证明标准肯定论
三、务实的证明标准观
第十四章 免证事由
第一节 免证事由概述
一、免证事由的概念
二、免证事由在诉讼中的应用
第二节 推定
一、推定的界定
二、推定的分类
三、推定的效力
四、推定规则的建构
五、有罪推定与无罪推定
第三节 司法认知
一、世界主要国家的司法认知理论
二、我国司法认知的理论
第四节 自认
一、自认的适用领域
二、自认的性质
三、自认的客体
四、自认的种类
五、自认的效力
六、自认的制度环境
第十五章 证明的相关程序
第一节 证据收集
一、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
二、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收集
三、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收集
第二节 质证
一、质证概述
二、两大法系国家质证模式
三、我国的质证模式与改革
第三节 认证
一、认证的概念
二、认证的内容
三、认证的种类
四、认证的制约机制
五、认定证据的心证开示
六、我国认证制度的完善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