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进入了岩性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阶段,岩性油气田勘探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本书阐述了陆相河道砂沉积的规律,同时讨论了相应的勘探方法的改进方向。地球物理勘探在油气发现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国外这几年利用地震方法勘探河道砂方面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墨西哥湾及非洲西海岸),但是他们找的大多数河道都是水下河道(浊积砂),而我国大部分是陆上河道,本书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着重指出水下河道和陆上河道存在着的不同。中国有历史悠久的天文学、地震学及水灾水文学方面的记录,这些记录都是人类宝贵的遗产。在第四章中,根据我国水文方面的文献著作,以长江和黄河的历史变迁作为两个例子,说明以下这些事实:陆上河流在短暂的几十年里就会使河道发生很大的变化(泛滥、决口以及河流改道),而盆地的下沉速度是很慢的,总的来说,整个盆地平原一千年才下降几十毫米。本书根据对我国黄河、长江几千年的历史记载,有说服力地指出河流在历史中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盆地里的河流本身就像一台“翻土机”那样,把泥砂来回翻耕,结果经过很长的地质时期以后,陆相沉积最终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混合体。这样复杂的储集体很难用二维的河道平面图来表达。而我们认为,高质量地震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是陆相河流沉积最好的表达方法。长久以来,“近代沉积学”帮助我们理解了很多事情。但是对河流相储集层来说,这种简单的概念可能会使我们对砂体分布情况产生错误的理解。因为经过历史的变迁,近代河流沉积还不断地改变着它的面貌,所以我们提倡研究一种“历史沉积学”。第四章的最后,我们强调,研究我国的岩性油气田,不应该直接照搬国外水下河道(浊积砂)的勘探经验,而应该首先对陆相沉积的特点要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在第五章中。我们讨论了在河道解释中容易出现的陷阱。例如层追踪时的“跳相位”会导致水平切片中出现假河道。另外,并非切片里所有带弯曲线条状的东西都是河道,尤其上第三系地层中振幅变弱的地方,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河道。本书在第六章里提出了“视同相轴”的概念,我们将由于横向岩性变化而导致的偏离了沉积等时面的那些同相轴称为“视同相轴”,我们通过理论合成模型证明了“视同相轴”的存在。也正因为它的存在,在陆相沉积中,很难准确地追踪一个可靠的沉积等时面。另外,我们通过砂泥岩互层的理论模型测试,对经典的垂向分辨率概念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个结论——垂向分辨率以入/8定义更为合适。最后,本书提出了一些基本观点:陆相的岩性油气田勘探,必须要认真地做好波阻抗反演,因为常规的叠偏剖面只能粗略地指出哪些地方砂子相对发育一些,而不能反映出砂岩的厚度变化及岩性变化。另外,利用切片研究砂岩分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等时面是否准确,因为往往等时面有一定误差的时候,就会造成我们对砂岩分布的错误认识。此外,本书建议用三维可视化的方法来研究砂岩分布,这样可以避免用切片研究的片面性。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地质专业师生的作参考读物,也是石油系统研究单位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