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第二版)

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第二版)

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第二版)

定 价:¥22.00

作 者: 李国平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大气科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2942847 出版时间: 2007-0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71 字数: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第2版)》简明、系统地总结了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大气动力学和与动力学有关的大气热力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介绍青藏高原大气动力学研究的方法及进展。《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第2版)》共分九章,内容包括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气系统、青藏高原大气动力学基础、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青藏高原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青藏高原大气运动的波动理论等。《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第2版)》可作为大气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科书或大学高年级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参考书,也可供气象或其他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和业务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李国平,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系主任,研究生导师,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四川省品牌建设专业、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大气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日本筑波大学访问教授,四川省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学科组成员,四川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教学和地—气系统物理过程、灾害性天气系统动力学和GPS气象学的研究。已主持、主研科研项目30余项,在《Joumal 0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Chirlese Science Bulletin》、《Advarices in Atmosheric Sciences》、《地球物理学报》、《水科学进展》、《气象学报》和《大气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各一项。被评为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
1.1 平均环流和高原季风
1.2 平均气压场、温度场和湿度场
1.3 平均辐射及分布
1.4 大气边界层与地—气系统物理过程
1.5 对流活动、云和降水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气系统
2.1 500 hPa低涡
2.2 西南低涡
2.3 500 hPa切变线
2.4 南亚高压(青藏高压)
第三章 青藏高原大气动力学基础
3.1 坐标系和基本方程组
3.2 尺度分析和方程组简化
3.3 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及进展
3.4 数值试验与模拟
第四章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4.1 地面感热
4.2 地面蒸发潜热
4.3 辐射加热
4.4 热量平衡和地面热源
4.5 大气热源
4.6 高原西部低涡的超干绝热生成机制
4.7 西南低涡初期发展的超干绝热机制
第五章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5.1 绕流、爬流和阻挡作用
5.2 大地形的动力作用
5.3 大地形和加热作用的相对重要性
5.4 西南低涡的倾斜涡度发展机制
5.5 Taylor柱与西南低涡的形成
5.6 高原低涡的能量诊断分析
第六章 青藏高原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
6.1 地转适应
6.2 热成风适应
6.3 青藏高原纯动力作用下的地形适应
6.4 西南低涡的热成风适应理论
第七章 青藏高原大气运动的波动理论
7.1 大地形背风波
7.2 大气非线性波动的概念
7.3 地形作用下的线性和非线性Rossby波
7.4 高原低涡的非线性波动理论
7.5 热力强迫对低涡非线性波解的影响
7.6 波流的相互作用
7.7 低频振荡
第八章 高原低涡与热带气旋类低涡
8.1 物理模型及分析方法
8.2 非绝热加热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
8.3 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高原低涡的作用
8.4 热源强迫的边界层内高原低涡
8.5 高原低涡的研究进展
第九章 回顾与展望
9.1 研究的科学意义
9.2 研究历史回顾
9.3 近年来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9.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符号索引
缩略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编著者主要研究成果概览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