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论坛言说篇
首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关于比较文学学科的范畴、观念和方法论的理解问题
乐黛云:继续双边对话,拓展“文学间性”研究
陈思和:学然后知不足
谢天振:强强联手,规范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
严绍?:树立科学的比较文学研究观念和方法
孟华:注重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陈跃红:比较文学的学科身份与体制建构
王宏图:坚守文学性与文化研究
严锋:在固守和超越之外
张辉:“无边的比较文学”:挑战与超越
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比较文学的学科界限和学科身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者的关系
严绍?: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
陈思和: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探讨
孟华:比较文学的“普及性”与“精英性
谢天振:正视矛盾,保证学科的健康发展
陈跃红:知识结构与学科边界
刘东:莫使“泛滥”必“成灾”
王宏图:“世界文学”的是是非非
邵毅平:比较文学研究要重视“比较思维”
朱静:发挥外语教师在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作用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以博士生培养的规范与创新为中心
严绍?: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陈思和:研究生论文是否需要有“原创性”?
孟华:对博士生培养的两点建议
谢天振: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与学术规范训练
车槿山:谈论文的学术规范和评判标准
刘东:道义前提?创新标准?为师之道??博士生培养三题
陈跃红:学术理想、专业方向与指导原则??乱谈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培养
王宏图:规范与张力
朱静:撰写博士论文要用“心”
林涧(Jennie Wang):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就业的关系
中编 论坛论文篇
乐黛云: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陈思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
严绍?:日本短歌歌型形成序说??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学(一章)
孟华:18世纪一场关于中国人起源论争的启示
谢天振: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
车槿山:洛特雷阿蒙和《马尔多罗之歌》
陈跃红:诗学翻译的宿命与策略性突围??试以某些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术语为例
张沛:“知”与“不知”:对中国古典认识论传统的一个考察
刘东:感性的暴虐??恐怖时代的心理积存
林涧(Jennie Wang):何谓赵汤之争?赵汤不争;赵汤休争!
王宏图:复仇的正义性与身体政治??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
张辉:1931年的寂寞与忍耐??透过里尔克看冯至的自我探索
朱静:笔墨下的真与美??程抱一的书法集《梦??气化成符号》初释
戴从容:自由地穿越边界??《芬尼根的守灵》的文体实验
严锋:超文本和跨媒体的文学
邵毅平:《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铜马故事的东方来源
戴锦华:阶级?性别与社会修辞
梁永安:如何推进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研究拓展
徐志啸: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代表著作述略
黄蓓:法国作家谢阁兰笔下夏桀形象之重塑
杨乃乔:诗学与视域??论比较诗学及其比较视域的互文性原则
下编 论坛附录篇
一、论坛人物志
陈思和(Sihe CHEN)
陈跃红(Yuehong CHEN)
车槿山(Jinshan CHE)
戴锦华(Jinhua DAI)
戴从容(Congrong DAI)
黄蓓(Bei HUANG)
林涧(Jennie Wang)
刘东(Dong LIU)
梁永安(Yong'an LIANG)
孟华(Hua MENG)
邵毅平(Yiping SHAO)
王宏图(Hongtu WAMG)
谢天振(Tianzhen XIE)
徐志啸(Zhixiao XU)
乐黛云(Daiyun YUE)
严绍?(Shaodang YAN)
严锋(Feng YAN)
杨乃乔(Naiqiao YANG)
张辉(Hui ZHANG)
张沛(Pei ZHANG)
朱静(Jing ZHU)
二、论坛学科志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志
附录一 学位课程索引
附录二 在本研究所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者名录
附录三 在本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专家名录
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志
附录一 学位课程索引
附录二 2000级至2002级比较文学专业已获“文学博士”学位者名录
三、推荐书目志
“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推荐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