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时,首要的是要有一个比较明确和开放的方针,不应当以国内资源条件约束能源需求,而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能源战略的思维上要具世界眼光,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积极作用,作为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过渡措施。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长远眼光,制定一个保障能源安全的长期战略。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以石油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对中国尤其如此,因此我们应另辟蹊径,寻求一条崭新的工业化能源保障模式。今天,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我们立足中长期的视角,从统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高度,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安全战略提供理论依据。有鉴于此,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就成为一个中国专家与学者们亟须认真、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虽然从全球的视角来看,石油安全问题并不是什么新话题,只是一个新瓶旧酒的问题,似乎已无争论的必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时任美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就预见到石油在未来战争中的巨大能量,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初步验证。二战后初期,充足而廉价的石油供应使西方迎来了其经济繁荣时期,然而好景不长,两次石油危机给了西方国家以迎头痛击。自此之后,西方国家始终把石油安全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考量,不再沾沾自喜,掉以轻心,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著述立说,从各个角度诠释石油安全之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基础图书公司即出版过一本题为《阿拉伯半岛、海湾和西方:阿拉伯半岛诸国及其石油政策》的著作,认为美国和西欧都是世界重要石油市场,它们的经济命脉和海湾石油休戚相关。1992年,丹尼尔·耶金先生在《石油·金钱·权利》一书中,则从金钱、权利的角度论证了(中东)石油的战略地位……即使在“9·11”前夕,石油供应安全还被再次提到西方国家的议事日程,其标志,一是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的出台,二是欧盟的《21世纪战略能源的挑战》计划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