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更聪明?换个说法,怎样开发人的智力?这是教育工作者很难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智力高低,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人处事有方,有人过目不忘,有人球打得拽,有人歌唱得棒。于是,专家们弄出个多元智力说,意思是说人的活动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人的智力含有多重成分,开发智力,要根据不同的目标而选定不同的方法。对于基础教育,高考制度给出了一个霸王标准,成绩好成为聪明的符号。可是,这个用分数填写的聪明符号,并不是通行天下的护照。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许多曾经的成绩平平者,后来让人刮目相看;不少高分学生,毕业后上摸不到天,下着不了地,别人觉得失望,自己觉得难堪。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挣到让人羡慕的分数,但将来不一定能成为成功人士。事实上,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更为关键。关于聪明,道理说多了令人反感。也许有人会说,要么给个痛快的答案,要么闭嘴少扯谈。万事不能操之过急,平时说给大脑充电只是一种形容,决不可能像给电池充电一样,通电几个小时,就可以让大脑聪明非凡。不妨先看看历史上的那些天才人物,并没有哪个天才一出生就能歌善舞,知事明理,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在出名前,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银行小职员。简而言之,聪明是一个逐渐走近的过程。诚然,路径选得对,就会走近聪明,否则,则会走向聪明的反面。怎样帮助青少年读者走近聪明7作者抱有这样的观念:写方法类的书决不能玩忽悠,要尽量回避那些听起来道理做起来不管用的大话,推介的方法要看得懂,用得上。读者对象确定为青少年,就少不了要谈基础教育。不乏有识之土抨击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问题,无疑这是对的。但是,反对应试教育不等于反对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说得通俗一点,青少年学生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学好各科基础课程。作者在努力回答有关聪明问题的时候,着重点也是从青少年学生的基本任务出发,针对青少年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寻找对策。找到了出发点,回答问题时也就有了针对性,就落到了“用得上”的实处。学生要做哪些事情?要巧妙分析,要激活思路,要破解难题,要有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要了解创新的常用途径,要掌握巧学妙记的多种窍门,如此等等,做好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就是实实在在的聪明。又是分析解题之类,走了很大一个圈,不又回到起点了吗?这里绝非平常所说的教学辅导。平常所说的物理学习方法,可能在化学上就用不上。本书不同,其多种方法侧重于“普适性”,侧重于给出一根真正的聪明拐杖,抓住这根拐杖,在各个学科中都能够闯荡。比如有时面对复杂的符号信息,在分析理解的时候,大脑中没有头绪,斩不断,理还乱。怎么办7可以采用“简化表述”法。这种“简化表述”法,它不局限哪一门学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遇到复杂的表述,全都用得上。给人以鱼,只饱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聪明答案是精神世界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没有人能完全说出怎样才能更聪明的答案;但作者深信,聪明的读者能够通过一点想到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