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世界各国文化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

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

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

定 价:¥25.00

作 者: 张云鹏 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文化理论

ISBN: 9787802305472 出版时间: 2007-04-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32开 页数: 277 字数:  

内容简介

  文化权作为文化研究的切入点、主线、价值取向被明确纳入学术视域,是使文化研究能够深入下去并对人类有所裨益的前提,更是人类实现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路标。实践是文化权展开的现实生活根基,文化权作为主权、民权及人权的价值理念,是人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资本的向度,也是民族国家的价值尺度,更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在时代语境下的回归。

作者简介

  张云鹏,男,汉族,1962年生,黑龙江海伦人。1984年毕业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飞机加工工艺专业,1995年毕业于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22002年考入著名学者、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长邴正教授的博士研究生,2005年通过论文答辩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习与探索》杂志副主编,研究员。哈尔滨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在《哲学研究》《学术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界》《学术交流》《北方论丛》《学习与探索》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在《黑龙江日报》《调查研究》《奋斗》等工作指导类报刊发表论文章3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5部。主要从事文化哲学、反腐败经济学的研究。

图书目录

目 录引 论 文化权作为文化研究不在场的“在”………………………………………………1
一 权力与权利的文化诉求………………………………………………………………3
1.概念界定与前提问题 ……………………………………………………………5
2.学界文化权研究现状 ……………………………………………………………12
3.文化权的文化研究价值 …………………………………………………………17
二 文化权的价值尺度与认同……………………………………………………………24
1.文化权——价值尺度与认同阈限 ………………………………………………25
2.文化权——个体人理念的价值尺度 ……………………………………………31
3.文化权——群体人理念的价值尺度 ……………………………………………35
4.文化权——民族国家理念的价值尺度 …………………………………………40
第一章 感悟节奏——文化研究的价值与逻辑起点…………………………………………46
一 本体的文化研究价值…………………………………………………………………47
1.对本体的解读与把握 ……………………………………………………………47
2.本体论与哲学历程 ………………………………………………………………49
3.世界本源的“节奏”意蕴 ………………………………………………………52
二 人对“节奏”的感悟与文化…………………………………………………………57
1.感悟渗透着文化研究主动性 ……………………………………………………58
2.感悟渗透着文化权的主体性 ……………………………………………………59
3.感悟渗透着文化的认知价值 ……………………………………………………61
第二章 时代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权……………………………………………………64
一 马克思哲学的文化权思想……………………………………………………………65
二 文化权的逻辑基点:实践唯物主义(practical materialism) …………………68
1.马克思哲学实践本质 ……………………………………………………………69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5
三 文化权的理论空间:历史唯物主义…………………………………………………80
1.文化积聚的历史前提 ……………………………………………………………81
2.人类活动的历史价值 ……………………………………………………………84
3.文化权的历史性存在 ……………………………………………………………86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理论的路向与内涵………………………………………90
一 文化研究的历时路向…………………………………………………………………91
1.“少数人”与通俗文化 …………………………………………………………91
2.文化主义(Culturalism)与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之争……………………94
3.葛兰西转向与“接合理论” ……………………………………………………101
4.“文化循环”与后现代转向 ……………………………………………………106
二 文化唯物主义的提出与内涵…………………………………………………………111
1.法兰克福学派理论 ………………………………………………………………115
2.葛兰西领导权理论 ………………………………………………………………117
3.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结构主义) ……………………………………………119
4.伯明翰学派日常生活方式理论 …………………………………………………121
5.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内涵 …………………………………………………………123
第四章 文化权形态的三重维度………………………………………………………………129
一 文化权作为主权构成的价值理念……………………………………………………132
1.文化主权的价值理念 ……………………………………………………………134
2.文化主权理论与属性 ……………………………………………………………139
3.文化主权强化与战略 ……………………………………………………………144
二 文化权作为人权构成的价值理念……………………………………………………148
1.文化人权的主体与价值 …………………………………………………………149
2.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人权的普遍性 ………………………………………………153
3.文化人权的正当性诉求 …………………………………………………………160
4.马克思主义文化人权观 …………………………………………………………164
三 文化权作为民权构成的价值理念……………………………………………………167
1.中国传统民权观念的孕育 ………………………………………………………168
2.中国近代民权观念的变迁 ………………………………………………………170
3.文化民权理念的价值向度 ………………………………………………………174
第五章 文化权理念的批判维度………………………………………………………………178
一 布迪厄“三重奏”理论………………………………………………………………179
1.习性概念的提出与局限 …………………………………………………………180
2.场域中的文化权运作 ……………………………………………………………183
3.作为问题的文化资本 ……………………………………………………………186
二 文化霸权与文化融合…………………………………………………………………192
1.建立在文化霸权基础上的西方文化 ……………………………………………192
2.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的有限性 …………………………………………196
3.各民族国家文化融合的不可抗拒性 ……………………………………………198
三 多元文化与文化认同的审视…………………………………………………………202
1.多元文化的出现 …………………………………………………………………202
2.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性 …………………………………………………………205
3.多元文化的认同 …………………………………………………………………208
4.文化认同的反思 …………………………………………………………………212
四 文化体系的认知与超越………………………………………………………………215
1.四大文化体系的存在 ……………………………………………………………215
2.全球化文化体系的演进 …………………………………………………………220
3.全球文化体系的超越 ……………………………………………………………222
第六章 全球化时代下中国文化权的重塑……………………………………………………226
一 当代文化转向的价值向度……………………………………………………………227
1.文化转向的价值体系 ……………………………………………………………228
2.文化范式的整合 …………………………………………………………………232
二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安全…………………………………………………………236
1.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安全 ………………………………………………………237
2.全球化语境下文化权地位 ………………………………………………………238
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 ………………………………………………239
三 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文化权重塑……………………………………………………242
1.理性面对文化权现状 ……………………………………………………………244
2.中国文化权意识萌发 ……………………………………………………………251
3.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 ……………………………………………………………254
4.中国文化权的重塑 ………………………………………………………………256
主要参考文献……………………………………………………………………………………264
后 记……………………………………………………………………………………………275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