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文学研究,可以说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得到划时代的发展的。1910年6月22日敦煌石窟文物被发现,大批久已湮没的唐五代俗文学作品展示在人们眼前,遂使这一文学传统的源流因革昭然若揭。“俗文学”一词是日本汉学家狩野直喜博士(1868~1947)最早提出的,他在1916年《艺文》第7卷第1、3期上发表的《中国俗文学史研究的材料》一文中说“治中国俗文学而仅言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者甚多,然从敦煌文书的这些残本察看,可以断言,中国俗文学之萌芽,已显现于唐末五代,至宋而渐推广,至元更获一大发展。”①敦煌遗书中的俗文学材料成为中国俗文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从而被指出。将“俗文学”引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不仅大大拓展了文学史料的范围、畛域,也促成了人们文学观和文学史观的变革。1928年(民国十五)6月5日胡适(1891—1962)在《白话文史·自序》中说:“敦煌石室的唐五代写本的俗文学,经罗振玉先生国维先生、伯希和先生、羽田亨博士、董康先生的整理,已经有许多篇可以供我们采用了。”“日本方面也添了不少的中国俗文学的史料。”②这或许是国内学者较早使用“俗文一词。本书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俗文学”周刊论文目录汇编,主要包括上海《大晚报·火炬通俗文学》、香港《星岛日报·俗文学》、上海《神州日报 ·俗文学》、上海《大晚报·通俗文学》、上海《中央日报 ·俗文学》、北平《华北日报·俗文学》六种周刊。附录二十世纪《俗文学》周刊出版顺序目录、篇名索引和著者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