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影视艺术影像叙事论

影像叙事论

影像叙事论

定 价:¥42.00

作 者: 郝朴宁,李丽芳 著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影视艺术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11122183 出版时间: 2007-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字数:  

内容简介

  在话语时代,每个人都在用话语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地位。有的用语言,有的用言语。本书就是我们用话语证明着长期以来我们致力于的话语叙事怎样转换为影像叙事的一个研究成果。这既是我们合作研究的专著,也是我们给研究生上课所使用的一次次个体的话语表述。我们也通过影像叙事的话语构建证明自身的存在。从过去影像的欣赏到现在的影像的研究,中间是一条需要付出时间、任出心血、付出心智才能跨越的鸿沟,才会得到的转换。在影像研究话语表述的时空中,我们进入理想的家园、精神的伊甸园,放弃一切俗事,抛开一切烦恼;放弃打双抠的欢愉,喝普洱茶的悠闲。“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轻与重之中,在喧哗与骚动之中,在世俗的享乐与精神的律动中,我们选择了做精神的苦行僧,步入影像的空间,去研究着那一个个精彩的镜头怎样组结,一患串蒙太奇怎样运用,一道道五色光影怎样穿插,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怎样表述,一个个导演们怎样把一个个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动人心弦,进而进入到整体,这一切怎样成为完整的影像……

作者简介

  郝朴宁,男,1957年5月生,汉族,天津人,民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教授职称,教研室主任。1978年12月考入西南师大(原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2年1月毕业,分配到云南师范大学(原昆明师院)中文系任教至今。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年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系主任,2003年和2005年分别领衔申报下“广播电视艺术学”和“新文学”硕士点。2006年学院撤系建教研室后,任“传播学教研室”主任。著有:《话语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球化背景下的话语表现》 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传播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影视语言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影视艺术论》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传播学通论》 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传播文化论》 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现代媒介经营论》 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曾获2004年获云南师范大学“伍达观教育基金会”奖教金三等奖。2000年,《传播学通论》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纳西族东巴文化》获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组三等奖。2005年,《影视语言论》获第二届中国高校影视研究学术奖三等奖。2005年,"非常规发展新专业"获云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图书目录

第1章 影像叙事理论
第一节 影视作品与“故事”
一、叙事的起点--故事
二、影像--文化的载体
三、影像叙事--社会大众的自我观照
第二节 影视作品的叙事系统
一、影像叙事元素
二、影像叙事层次
三、影像叙事与话语表述
第三节 元叙事理论
一、叙事理论的发展
二、叙事与传播
三、叙事理论的内涵
四、故事与表述
第四节 影视叙事理论
一、影像叙事理论的产生
二、影像叙事的意义生成
三、影像叙事中的代码规则
第2章 语境与影像存在
第一节 影视戏剧文学
一、影像叙事的原始依托--戏剧
二、戏剧性对影视艺术的启示
三、影视艺术的类属性--文学
四、影视艺术的戏剧化表现
第二节 观念的实践发展
一、电影观念的改变
二、电视剧观念的嬗变
第三节 影视作品叙事与社会影响
一、影像叙事与社会传播
二、影像叙事与社会意识
第四节 解读神话语境
一、第五代导演解读
二、影像叙事中的神话编织
三、当代影像与后殖民语境
四、影像叙事与民族文化
第3章 叙事元素环境分析与综合
第一节 对于记忆与符号的再现
一、影像叙事与人类精神内核
二、影像叙事与社会认知
三、影像叙事与艺术创造
四、影像叙事与作家记忆
五、影像叙事与大众记忆
第二节 影视语言的综合性
一、语言与传播
二、影像语言的全能叙述
三、节奏
第三节 影像符号的意义生成
一、影像符号的再现与表现
二、影像符号的“隐喻”与“转换”
第四节 编剧分析
一、影视编剧素养要求
二、叙事视点的确立
三、人物叙事策略
四、影视叙事的情节设置
第五节 符号的凝聚
一、影像叙事及与人类精神结构
二、影像叙事与时间凝聚
三、影像叙事与空间调度
四、影像光影空间及象征性展示
五、影像叙事的结构类型
第4章 影像叙事的话语建构”
第一节 叙事的影响因素
一、叙事与话语形式
二、影像叙事的时间概念
三、影像叙事的视觉类型
第二节 人事境
一、动作与情境的关系
二、规定情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规定情境中的人物关系
四、矛盾冲突与动作
第三节 影像的象征与纪实
一、影像象征的艺术特质
二、纪实性叙述的发展
三、长镜头与影视纪实
第四节 话语的多元嬗变
一、影像的戏剧化表现
二、影像的形态性
三、影像工业化生产的商业诉求
四、乡土影像与传统温情
五、西部影像的原始阐释
六、沉重的女性影像
七、英雄叙事的变化
八、以史为鉴--诉说与戏说
九、重构人学
第5章 受众与文本的互动
第一节 受众研究理论
一、接受--影像叙事价值的实现
二、接受与深层心理分析
三、受众心理同化
四、影像传播与接受的互动
第二节 接受参与
一、影像叙事与现代观众
二、观众的群体性
三、影像接受观众分析
四、创作与鉴赏
第三节 接受心理分析
一、影像观赏的感性进入
二、影像观赏的心理描述
三、观赏幻觉
四、影像欣赏与文本互动
第四节 规则变异与互动
一、叙事与接受的差异
二、电视剧与欲望客体
三、延宕与“连续”
四、叙事张力--矛盾与冲突
第五节 影像双重思维空间的意义构成
一、影像叙事与现代文化
二、影像语言与影像思维
三、影像结构与叙事理念
四、反思与阐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