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国学”与“西学”
·什么是“国学”
·“国学”的核心
·中国传统哲学正名
·中国哲学不源于“惊异”
·中国哲学不是“爱智慧”
◎中国哲学简史
·图说
·夏商周:五行思维与八卦思维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主流哲学
·两汉:经学运动与儒学的独尊
·魏晋:玄学运动与道家的复兴
·南北朝隋唐:外来佛学的高涨
·宋明:理学运动的综合
·明清启蒙思想及回归汉学的运动
·近代思潮
·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和创新作品举要
◎本书写作宗旨
·求实
·从简
·清晰
·通俗
立本篇
第一章 总思路:以“人”为本
◎哲学是关于社会人生的学问
·六经的基本内容
·诸子争鸣的主题
·儒家论“道”
·道家论“道”
·荀子的一句话总结
◎人本化的宇宙观
·“天”不是纯粹宇宙
·“宇宙”最初指房屋
·“天”的本体是“人”
◎中国哲学特殊关注点
·政治伦常历史
·兵法
·医学
◎中西哲学对比
·不同的道路
·不同的归宿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结语
第二章 治人为本,治物为末:中国哲学不是
“在物理学之后”
◎中国哲学立足于治人的需要
·重视人类自我控制
·班固的诸子起源论
◎中国哲学的政治精神
·儒家:“治国平天下”(上)
·儒家:“治国平天下”(下)
·道家:“君人南面之术”
·法家与墨家:“强权同一论”
·其他诸家的政治精神
·为“治”而“议”的传统
◎正确理解政治
·政治是广义的概念
·关心政治≠政治附庸
·“治人”难于“治物”
第三章 道德为本,智慧为末:中国哲学不归结为
“爱智慧”
◎道德为本的共识
·法家:强调道德控制
·道家:提倡道德重整
·墨家:落实道德苦行
·其他诸家的尊德倾向
·奇怪的“大同小康”论
◎儒家的道德本位主义
·“道”的核心是德
·“君子”与“小人”
·道德本体论的确立
·道德理性的发展
·道德思维的泛化
·“道德”与“文章”
·中国古书中的“哲学王”
◎中国哲人的“贬智慧”倾向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
·孔子说,浑浑厚厚的样子接近“仁人”
·荀子说,爱智慧不足以区分君子与小人
·《列子》:告诉你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
·正确理解哲人之“愚”
◎中国哲学道德化思维的成因
·地理原因
·人口原因
·经济原因
·历史原因
·其他
第四章 前人为本,后人为末:中国哲学的
历史主义精神
◎道德的根基是尊祖
·中国古代的祖宗崇拜
·今不如祖的学术共识
·借祖立言的表述传统
·尊祖意识的形成原因
◎尊祖的核心是尽孝
·孝:追寻历史本原
·孝:形成历史传统
·孝:政治家们的倡导
·孝:哲学家们的思考
◎“孝”成为“道”
·孝之为经
·《孝经》要点
·儒学史的转折
·《孝经》与理学
·孝的理论归宿
◎孝祖之道的广泛影响
·姓氏观念
·祖坟与族谱
·祖国:发自心灵的文化认同
第五章 敬人为本,敬神为末:中国哲学的
无神论倾向
◎原始宗教的解体
·“帝”字的本义
·从“帝”到“天”
·怨天思潮
·天意就是民意
·“王者以百姓为天”
◎先秦时期无神论思想的高涨
·兵家:“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墨家:改良主义的有神论
·道家:划时代的哲学无神论
·法家:最彻底激进的无神论
◎儒家中庸无神论的深远影响
·孔子:用中庸之道消解鬼神信仰
·孔子:用中庸之道消解天帝崇拜
·半途而废的经学寻神论
·渐行渐远的儒家无神论
·理学:无神理论的最终成果
◎中国没有宗教传统
·世界三大宗教无一产生于中国
·外来宗教的中国化
·中国宗教的人本特色
·中国’知识分子与宗教信仰
·中国民众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潮的成因
·经济形态对宗教心理的制约
·政治权力对宗教力量的扼制
·宗祖意识对宗教意识的扭曲
·哲学精神对宗教需求的淡化
方法篇
第一章 总原则:崇尚辩证逻辑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
·圆形方法论
·中国古代没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辩证法从来不是“辩论的艺术”
·辩证法与逻辑学的根本统一
◎对传统辩证法哲学的评价
·坚持辩证法不绝对是好事
·否定辩证法不绝对是坏事
·中国式辩证法的命运
◎制约中国古代思维方法的因素
·人文政治领域的特殊性
·农耕经济形态的总趋势
·重合轻分的传统生存观
第二章 联系的观念:重视系统思维
◎中国哲学的整体观
·中国古代就有系统论
·用系统论原则研究“人”
·“天人合一”
·把“合”的原则推向极致
◎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
·兵法:“合”的工程与“圆”的艺术
·医学:活人就是“合”人
·艺术:美与善合、情与景合
第三章 运动的观念:以“生生”为核心
◎中国哲学的运动观
·两张路线图
·运动是指生命运动
·运动观与人生观
·运动观与执政观
◎中国哲学的变易之道
·《易经》是讲述变易的经典
·“道”:天地及人间的总秩序
·“常”:一个关于永恒的概念
·运动变化的常态
·运动变化的常轨
第四章 人本主义的“阴阳”论
◎“阴阳”的由来及演进
·阴阳:中国人的矛盾概念
·阴阳概念的形成与确立
·阴阳概念的抽象化及与两性隐喻
·解读阴阳概念的人文深意
◎中国式对立统一观念
·《易经》作者们的天才感知
·《易经》对先秦诸子的熏陶
·《易传》对诸子运思方式的概括
·《吕氏春秋》的再综合
·《黄帝内经》的再深化
·董仲舒是阴阳之道的真正确立者
·宋明理学中的“一物两体”
·朱熹是阴阳之道的集大成者
·中国哲学范畴的对偶化
第五章 重“和”轻“争”的理论归宿
◎多极之“和”
·五行之“和”
·第一次“和同之辩”
·第二次“和同之辩”
·孔子对“和同之辩”的结论
·“和”是真善美的统一
◎对立之“和”
·八卦之“和”
·儒家:“和为贵”
·道家:“和为常”
·中西哲学不同的矛盾观
·矛盾调和论是中国辩证法的精髓
◎对“争”的反思
·孔子的看法
·老子的看法
·《易传》的总结
·《中庸》的升华
·“太和”观念的确立
◎礼乐: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礼与乐
·和谐天人关系
·和谐人际关系
·礼的和谐作用
·乐的教化功能
·礼与乐的根本统一
·礼乐之教的延伸——诗教
表达篇
第一章 简约化:既重视文字,又轻视文字
◎中国哲学崇尚简约
·《易经》的简易风格
·儒家的质朴学风
·道家的表述悖论
·玄学对语言文字的解构
·禅宗的“不立文字”
·理学的创立宣言
·心学的“易简功夫”
◎中国哲学崇尚简约的原因
·内容制约:“人”的问题可意会难言传
·工具原因:每个汉字都是一组蒙太奇
第二章 模糊化:既认可形式逻辑,
又贬抑形式逻辑
◎中国哲学作品普遍忽视逻辑性
·概念缺乏确切含义
·判断缺乏鲜明形式
·推理缺乏清晰过程
◎中国哲学对形式逻辑学的扬弃
·中国古代形式逻辑学的成就
·祖传与进口的“金针”一起失传
·形式逻辑固有的局限性
·形式逻辑不适于“人学”
·非逻辑化的大趋势
第三章 形象化:借助文学,建构人学
◎中国哲学的诗魂(上)
·元典与“诗”
·《诗经》的义理
·《易经》的诗魂
·《易传》的借题发挥
·《诗》、《易》表述手法的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诗魂(中)
·孔子、老子:立论常常只是一个比喻
·墨子:形象化的推理
·孙子:用水解释兵法
·庄子:用寓言表现哲理
·《韩非子》:贮备了许多故事
·惠子:“无譬则不能言”
·中国哲人的文学气质
◎中国哲学的诗魂(下)
·用形象方法辩论人性
·用比喻手法确定“形神”关系
·中国哲学的传播途径
◎中国哲学中的“象”
·扫不尽的“象”
·活泼的“阴阳鱼”
第四章 经学传统:“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经学传统的形成
·天地间存在不易的准则
·易简与繁密的表述怪圈
◎从儒学到经学
‘孔子确立的经学原则
·儒家经典体系
·经学运动简史
·中国哲学的一个秘密
◎道、佛经典体系
·反经学的道家
·道教经书汇集
·中国化的佛学
·佛教三藏体系
·禅宗革命
◎经学传统的过与功
·学术的异化
·作伪的阴影
·传统经学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