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从1907年春柳社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起,至今年(2007)整整一百年。一百年间,中国话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走着一条崎岖的攀登之路。中国话剧工作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以独有的创造活力,谱写着中国话剧独有的性格风貌。以新中国建立之前和建立之后两大段落,构成中国话剧百年的生命历程。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国势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人民苦难深重,奋起反抗,各方志士仁人寻找救国出路,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话剧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奠定了自己的追求,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理想。这也正是中国话剧同任何国家的话剧绝不相同的成长道路。新中国成立,国家进入了扬眉吐气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话剧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并取得了新的成绩。然而,与此同时,连续的政治运动,“大跃进”,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话剧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地磨砺成长。即使在和平环境顺利发展的年月,话剧同样经受着新的考验。中国话剧总是在曲折的道路上铸造着新的成就。中国话剧的辉煌成就首先是话剧文学的成就。中国话剧在自己特有的生态环境中养成的性格,首先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话剧文学上。中国话剧作家对于国家兴亡的关注,对于国家社会各种矛盾的思考,对于人民生活冷暖的牵挂,从来都是念念在心,总是以自己的匹夫之身,投入变革现实的斗争之中。因而在话剧创作思想上,必然遵循现实主义的道路和方法。可以说,中国话剧文学性格的中心主体,就是高度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开阔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