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论文集收的26篇论文,大多选自“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科学论坛”课题研究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附中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成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二附中就有一些学有余力的优秀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小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6年秋,学校在系统总结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将“小课题研究”作为一门课程在首届全国理科班高三年级开设。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1998年在全校理科班和高一年级推广。2000年,随着这门研究型课程的日趋成熟,学校提出了100%的要求,即要求百分之百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必修“小课题研究”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极为充分的条件。从小课题研究成果——论文的字里行间,作者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研究课程的兴趣,对科技、人文、资源、环境、历史与社会等问题的关注,甚至对自身发展的思考。无论是顾磊同学《“基于VRML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在线虚拟博物馆”设计和开发》,还是胡文君同学《对苏州河污染情况的调查及前景预测》,无论是黄牧旸等同学研究的《低收入国民经济体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还是刘嘉毅等同学的《高一学生数学思维受阻的原因初探》,在这些高中生做的课题研究论文中,处处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可以想见,同学们是带着天生的好奇心参与研究,不仅在课内,更多的是在课外从事数据采集、资料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等活动。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同学们体验着像科学家那样的工作。他们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时间、精力的投入,是传统的接受学习所无法比拟的。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学生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发展了潜能。他们不满足于在研究过程中验证前人的发现,也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前人的研究,他们希望有所创新,有所发明。他们所追求的,不仅是体验学习,而且是体验创造,体验成功。为数不少的小课题研究,使学生由已知获得新知,甚至产生了富有学术和实践价值的新知识。近年来,二附中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屡次获得上海市、全国乃至国际性奖励,有百余人次获市级以上奖项。诸珏敏等同学《空调房内空气污染的净化研究》获第51届国际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大赛(ISEF)“杰出环境科学奖”,研究成果申请了专利,专家认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周一凡等同学的课题成果《基于绿化三维量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经上海科技情报站对国内外文献查询检索,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还获得了第52届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ISEF)“最佳个人电脑应用奖”。总之,同学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身上蕴藏着的巨大创造潜能,常常超出课题指导老师的想象。也许,在专家和学者的眼里,这些论文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论文,但是作者仍然为小作者发现问题的锐气、提出问题的勇气、分析问题的才气和解决问题的灵气而骄傲。作者衷心地希望:二附中的学生从这一个课题研究、这一篇论文撰写起步,持续不断地做课题、写论文,从研究性学习进入研究性工作,从小小科学家成长为杰出科学家。作者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