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面临传承和发展的挑战,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之境。为了抢救和保护珍贵及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精神,部际联席会议从2005年起,组织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文化部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标准,组织专家逐级评选申报项目。经过各方面努力,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相关部门,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提交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一千三百多项。2005年10月,文化部组织近百名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选出501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项目,并于2005年12月进行了公示。在对公示期各方意见汇总和经专家多次论证后,2006年4月,文化部召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的其他八个部委,共同商议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最终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的九个成员单位最终达成共识,确定518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门类,共518个项目。这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里程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由此进入到整体性的全面保护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充分展示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面貌,全面反映我国各民族、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近三十名专家学者历时7个月编纂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四级名录体系(国家、省、市、县)建立工作阶段性成果的全面呈现。该书以六十余万文字、三千余幅图片客观、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18个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典籍,兼具学术性、知识性与文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