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军事中国军事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定 价:¥29.00

作 者: 江金权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社会调查和社会分析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10062259 出版时间: 2007-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339 字数:  

内容简介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发展”是主题,“以人为本”是本质和核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其要义,“全面发展”是发展目标,“协调发展”是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其本质要求,和平发展是其正确途径,健全体制机制和加强党的建设是保障。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本质、内涵、目的、方法和途径等,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汇集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其中科学发展观处于这个理论体系的顶端,下一个层次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再下一个层次则包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人才观等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共同构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作者简介

  江金权,研究员。长期从事党的建设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逾百万字,8次荣获省部级以上优秀论文奖。撰写或参与撰写的理论书籍30余部,其中独著的《党内批评的艺术》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奖”——最高奖。参与拍摄党建电视专题片《先锋颂》、《使命》(获“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致力于研究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创新成果。发表了一大批理论文章。参与编写《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获第十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优秀奖);出版了《江总书记抓党建重要活动纪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三个代表”与党建理论的新发展》、《从十五大到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抓党建重要活动纪略》、“江泽民党建思想研究》等著作。近年来就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发表了一些文章,编写并出版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读本》、《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和《“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解析》。

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过程
  (三)科学发展观的演进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具有确定的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三)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协调发展的社会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协调观
  (二)列宁的社会协调观
  (三)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社会协调观
 二、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列宁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核心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列宁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核心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和发展
 一、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观
  (一)发展观的源流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
   主义发展观的运用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本质问题上运用和丰富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一)坚持了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
 (二)坚持了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的基本原理
  (三)坚持了发展是一种前进上升的运动的基本原理 
  ……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确立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发展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确立的科学发展战略是协调发展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和平发展人类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十章 深刻理解和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中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附录一 发展观的思维源流
附录二 我国资源和资源利用状况
附录三 关于循环经济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