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家居购物/置业/理财投资组合保险及策略研究

投资组合保险及策略研究

投资组合保险及策略研究

定 价:¥18.00

作 者: 姚远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保险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1780419 出版时间: 2007-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174 字数:  

内容简介

  投资组合保险是无套利均衡在金融工程中处理风险问题的应用,是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重要策略。本书利用无套利均衡分析及动态复制技术,结合Merton(1971)最优消费和投资组合策略模型,建立了连续时间模型条件下投资组合保险模型,并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股价运动条件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有效性、市场风险性及其投资者的市场特性。

作者简介

  姚远,女,1975年生。1997年毕业于天津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2000年获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200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承担硕士研究生“金融工程”、“专业英语”、本科生“运筹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专职研究员,研究领域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投资组合保险理论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框架
1.5 主要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投资组合保险市场模型
2.1 投资组合保险及其分类
2.1.1 投资组合保险
2.1.2 投资组合保险分类
2.1.3 静态组合保险策略与期权
2.1.4 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2.2 动态无套利均衡分析
2.2.1 股价运动规律
2.2.2 无套利均衡分析
2.2.3 风险中性定价分析
2.3 等价鞅测度
2.3.1 信息结构
2.3.2 等价鞅测度
2.3.3 凯麦隆—马丁—格萨诺夫定理
2.4 投资组合保险模型
2.4.1 完备市场假设
2.4.2 投资组合保险市场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投资组合保险模型最优化研究
3.1 投资组合保险的最优化
3.1.1 模型变型
3.1.2 模型最优化
3.1.3 最优组合保险策略集
3.2 不同风险偏好下投资组合保险模型的最优化
3.2.1 对数效用函数下的最优组合保险模型
3.2.2 负指数效用函数下的最优组合保险模型
3.2.3 等弹性效用函数下的最优组合保险模型
3.2.4 结论
3.3 投资组合保险价值分析
3.3.1 风险资产价格对投资组合保险价值影响分析
3.3.2 投资组合保险收益价值分析
3.3.3 投资组合保险成本价值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运动规律下投资组合保险分析
4.1 风险资产价格服从几何布朗运动过程
4.1.1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
4.1.2 组合保险策略分析
4.2 具有随机利率的组合保险模型
4.2.1 具有随机利率的期权模型
4.2.2 组合保险策略分析
4.3 风险资产价格服从柏松跳—扩散过程
4.3.1 柏松跳期权定价模型
4.3.2 第一种柏松过程条件下的组合保险策略分析
4.3.3 第二种柏松过程条件下的组合保险策略分析
4.3.4 投资组合保险调整策略
4.4 风险资产价格服从纯生跳—扩散过程
4.4.1 纯生跳—扩散过程期权定价
4.4.2 纯生跳—扩散过程条件下组合保险策略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组合保险市场特性分析
5.1 投资组合保险对市场波动影响分析
5.1.1 假设条件
5.1.2 分析
5.1.3 结论
5.2 投资组合保险者市场特性分析
5.2.1 投资者分类
5.2.2 投资组合保险者的凸收益函数
5.2.3 投资者风险承受分析
5.2.4 组合保险者市场特性分析
5.2.5 结论
5.3 投资组合保险的风险管理
5.3.1 投资组合保险收益与风险
5.3.2 投资组合保险风险管理模型
5.3.3 投资组合保险有效实施条件
5.3.4 投资组合保险最小风险条件
5.3.5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投资组合保险实证分析
6.1 研究假设
6.1.1 样本选择
6.1.2 研究假设
6.1.3 参数估计
6.2 实证步骤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投资组合保险收益率波动性分析
6.3.2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分析
6.3.3 投资组合保险有保障收益分析
6.3.4 投资组合保险投保比例分析
6.3.5 无风险利率对投资组合保险收益影响
6.3.6 投保比例与投资组合保险成本关系分析
6.3.7 风险资产价格波动与保险成本分析
6.3.8 组合保险前后风险资产价格波动性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 论
7.1 本书主要工作
7.2 本书研究的主要特色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