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伦理学(道德学)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

定 价:¥26.00

作 者: 张春香 著;刘文华 译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学术丛书
标 签: 其他伦理规范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0460985 出版时间: 2007-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363 字数:  

内容简介

  在中国近代史上,章太炎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有人说,在清末民初林林总总的风云人物中,没有谁比章太炎更富于人格魅力了。本书从五个章节提示了章太炎的道德哲学,即:“虚无之道”——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本体论;“依自不依他”——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原则论;“大独”——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论;“菩萨行”——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修养论;“儒行”救国——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论;“菩萨行”——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修养论;“儒行”救国——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实践论。书稿以“依自不依他”为主线,从“真”与“俗”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内在统一性、主体性和道德倾向性等三个主要特征。

作者简介

  张春香,1968年生,湖南宁乡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2002年6月毕业于湖北省社科院楚史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伦理学)博士学位。在《江汉论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周易〉责任伦理思想浅析》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图书目录

丛书总序
序一
序二
引言 章太炎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章太炎哲学的内在统一性
 二 章太炎哲学的主体性
 三 章太炎哲学的道德倾向性
第一章 “虚无之道”----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本体论
 第一节 “虚无”即本体
  一 从“三自性”论“虚无”
  二 “虚无”即“非有”:“群动冥生,非有为之元本者”
  三 “虚无”不等于“空无”:“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第二节 “虚无”即方法
  一 从“流转真如”论“虚无”即方法
  二 从“心斋”论“虚无”即方法
  三 从“丧我”论“虚无”即方法
  四 “虚无”本体论:一种方法论式的现代否定本体论
 第三节 “虚无”与道德
  一 虚无与自由
  二 自由与平等
  三 自由与责任
  四 自由与善恶
 小结
第二章 “依自不依他”----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原则论
 第一节 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不依他力”
  一 废除“前识”
  二 排摈“天”
  三 否定“鬼神”
  四 反对“偶像崇拜”
 第二节 突显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一 “成心”与“真心”
  二 “幻我”与“真我”
 第三节 实现群体的道德主体性
  一 以国粹激发民众爱国情感
  二 以宗教发起民众道德信心
 小结
第三章 “大独”——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论
 第一节 人格与人性
  一 主体性道德人格
  二 人性论
  三 人性善恶与人格独立
 第二节 主体性道德人格论:“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
  一 “小独”与“大独”
  二 “大群”、“小群”与“大独”
  三 古今人之“大独”
  四 章太炎与“大独”
 第三节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一 先世遗教:“未尝拜谒他人门墙”
  二 师道传承:“行义卓绝”
  三 独行之路:“强力忍垢以图之”
  小结
第四章 “菩萨行”——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修养论
 第一节 “菩萨行”之基本内涵
  一 道德修养行为层面的“菩萨行”
  二 道德修养过程层面的“菩萨行”
  三 道德修养方法层面的“菩萨行”
 第二节 “菩萨行”之主要特征
  一 入世修证重于出世修证
  二 利他重于自利
  三 中土圣贤即大乘菩萨
 第三节 “菩萨行”之现实意义
  一 “菩萨行”与佛教内部的道德改造
  二 “菩萨行”与革命道德
  三 “菩萨行”与生命主体的超越性意识
 第四节 “菩萨行”精神之践行:“志在流血,性分析定”
 小结
第五章 “儒行”救国——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实践论
 第一节 “儒行”之意蕴:尚气节、重力行
  一 刚性的、依自的儒家道德
  二 为伸张正义而蹈厉敢死的游侠风范
  三 一种本原性的道德意志力量
 第二节 “儒行”之提倡:“求国势之强,民气之尊”
  一 “起痿痹,振罢软”
  二 “(中国)发愤而为雄,而后以邻国犄角为可恃”
 第三节 “儒行”之实践:“力行以成人”
  一 “必不委曲迁就,自丧名检”
  二 “悖悔学人,保国学于一线”
  三 “一息尚存,必随全国民众为执事后盾”
 小结
结语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的历史地位
 一 前辈学人对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 西方哲学对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影响
 三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的现代价值及其缺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