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总序
序一
序二
引言 章太炎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章太炎哲学的内在统一性
二 章太炎哲学的主体性
三 章太炎哲学的道德倾向性
第一章 “虚无之道”----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本体论
第一节 “虚无”即本体
一 从“三自性”论“虚无”
二 “虚无”即“非有”:“群动冥生,非有为之元本者”
三 “虚无”不等于“空无”:“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第二节 “虚无”即方法
一 从“流转真如”论“虚无”即方法
二 从“心斋”论“虚无”即方法
三 从“丧我”论“虚无”即方法
四 “虚无”本体论:一种方法论式的现代否定本体论
第三节 “虚无”与道德
一 虚无与自由
二 自由与平等
三 自由与责任
四 自由与善恶
小结
第二章 “依自不依他”----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原则论
第一节 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不依他力”
一 废除“前识”
二 排摈“天”
三 否定“鬼神”
四 反对“偶像崇拜”
第二节 突显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一 “成心”与“真心”
二 “幻我”与“真我”
第三节 实现群体的道德主体性
一 以国粹激发民众爱国情感
二 以宗教发起民众道德信心
小结
第三章 “大独”——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论
第一节 人格与人性
一 主体性道德人格
二 人性论
三 人性善恶与人格独立
第二节 主体性道德人格论:“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
一 “小独”与“大独”
二 “大群”、“小群”与“大独”
三 古今人之“大独”
四 章太炎与“大独”
第三节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一 先世遗教:“未尝拜谒他人门墙”
二 师道传承:“行义卓绝”
三 独行之路:“强力忍垢以图之”
小结
第四章 “菩萨行”——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修养论
第一节 “菩萨行”之基本内涵
一 道德修养行为层面的“菩萨行”
二 道德修养过程层面的“菩萨行”
三 道德修养方法层面的“菩萨行”
第二节 “菩萨行”之主要特征
一 入世修证重于出世修证
二 利他重于自利
三 中土圣贤即大乘菩萨
第三节 “菩萨行”之现实意义
一 “菩萨行”与佛教内部的道德改造
二 “菩萨行”与革命道德
三 “菩萨行”与生命主体的超越性意识
第四节 “菩萨行”精神之践行:“志在流血,性分析定”
小结
第五章 “儒行”救国——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实践论
第一节 “儒行”之意蕴:尚气节、重力行
一 刚性的、依自的儒家道德
二 为伸张正义而蹈厉敢死的游侠风范
三 一种本原性的道德意志力量
第二节 “儒行”之提倡:“求国势之强,民气之尊”
一 “起痿痹,振罢软”
二 “(中国)发愤而为雄,而后以邻国犄角为可恃”
第三节 “儒行”之实践:“力行以成人”
一 “必不委曲迁就,自丧名检”
二 “悖悔学人,保国学于一线”
三 “一息尚存,必随全国民众为执事后盾”
小结
结语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的历史地位
一 前辈学人对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 西方哲学对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影响
三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的现代价值及其缺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